庄子齐物论是如何齐物的?其实万物本齐,不需要认为再去齐了,这就是齐物之论了。

庄子的思想之高妙,常常让我叹为观止,这一篇直指大道之所在,务必要搞明白,弄清楚。

【原文及译文】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大家认可了就是可,大家不认可的就是不可。道是在行动中形成的,事物是在被如此叫了之后才有了名字的。

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什么是对的?你认为是这样就是这样。什么是不对的?你认为不是这样就不是这样。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事物有一个固定的对,固定的可吗?没有什么是不对的,没有什么是不可的。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所以草茎和庭柱,丑女和西施,恢弘或诡异,在道面前都是相通的一样的。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其分别,而成形;其成形,所以毁败。所谓的形成和毁败,都是通而为一。

一浪接一浪,成毁本为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唯有达者能明白,其实一切都是贯通而为一无有分别的,为此不用,而寓于中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庸就是道的作用处,作用就是通,通就是得,得就是几近于道。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到这里就停止,停止而不知其然的地方,就是道之所在。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劳心费力希望将万物变成整齐划一,却不知其本来就是同的人,被称为朝三。

何谓朝三?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说。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什么是朝三?有个养猴子的人,对猴子们说:早上给三个果子,晚上给四个。众猴皆愤怒,再说:“那就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众猴皆悦。名和实本都没有亏,但是喜怒却为用,也是因此。

猴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所以圣人对外面的众人就迎合其是非观念,而不是非要那个天然的平均,这就是两边都行。

【解析】

庄子用这段话告诉我们,一切相,都是人造的,所谓的可,所谓的不可,是大家的选择罢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可或不可。

世间的名相,知识,审美,概念,伦理,良俗,都是一种“从众的”“以少胜多”的方式形成的,江河湖海,日月山川,无不如此。

哪一方的力量大, 哪一方就好像掌握了真理。就好像那句话:正义是由胜利者所书写。

如果我们把这个宇宙比作一个大象,众生受限于觉知和视角而无法见到真象,只能像盲人一样摸这头大象。有人抱着大象腿,说真象是柱子;有人抱着大象鼻子,说真象是管子;有人抱着大象尾巴,说真象是绳子。那么他们谁才是对的呢?

抱着的人多的就是对的,大家都说大象就是柱子,那大象就是柱子了,这就是共识。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说的就是众人一心的力量,这种力量甚至可以造物,或者说物,乃至世界,本来就是人的共识所造。这一点在量子力学中也有体现,世界在相互作用中存在,失去了相互作用就会变成概率波。

庄子同时也用这段话来讽刺我们: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其实我们所坚持的那些所谓道理,我们认为的是非对错,可和不可,世间本来也没有。世间本没有“可”或者“不可”,都是梦,都是人造作出来的结果,并不存在说真的有一个可,这个可是道,而另一个不可就不是道了。

因为道不是呈现出来的东西,而是用来呈现的那个东西。如果我们走夜路,拿着电筒照路,看到的“是非”就好像那“光明和黑暗”,我们不能说“道”就是光明,或者说“道”就是黑暗。

道,是射出光产生出光明黑暗分别的,那个手电。

那种种的相,无不是“道”的体现,但都不是“道”的本体。

道在作用处:道到在眼能见,在耳能闻,在鼻能嗅,在口能尝,在手能捉,在足能奔。

道是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的作用处,都是道的体现,所有的知见,都是道的起用。

我们的心和外面的物,相互作用时,万事万物才能出现,心物互相依存,互相纠缠,就好像那纠缠着的量子们,无法离开对方而存续。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其实美丑善恶好坏,都是一,都是道的一种反映方式,并不是说道这么作用才是道,道那么作用就不是道了。你的手机开屏就是手机,息屏就不是手机了吗?你开车往前走的时候是车,倒退走的时候就不是车了吗?前进和倒退,都是车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不要执迷在表现形式上,认为事件有一辆前进的车,还有一辆倒退的车,人为区分出两台车来。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人会认为有两台车,是因为人的分别,分别产生之后,就会认为有所成,看到车前进,就认为成了一台向前走的车。有成就有毁,当车停下向后走时,人就认为前进的车毁灭了,生出了一台向后的车。但是物根本没有成与毁,原本就是一台车罢了。

你能明白前进和后退是一台车,因为你和车的本体在一个维度上,你能看到车的本相。

但是当一台高维度的车在运动时,你在低维度只能看到车的投影,你就会认为,哇,有好多台车啊,但是在高维度上,其实只是一台车罢了,只是你的认知达不到那个高度罢了。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只有明达智慧的人才知道万物原本通而为一,不在投影上取用而是守住中庸。

啥是中庸,上一篇咱们也讲了,一个圆旋转,我们想要掌握这个圆盘,就要抓住枢机,轴心。枢机就是轴心,就是中庸之道,把握住核心的道理。

万变不离其中,圆盘上到处都在变,但是中心不变,我们就是要抓住动中不动的点,变中不变的心。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中庸,就是道的作用处;道的作用处,就是通达;通达,就会有所得;有所得,就几近于道体了。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到这里就要停下来,停下来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道之所在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要停下来这件事,为何要止于至善?求道,难道不是没有尽头的吗?

错!道就是有尽头的,一旦过了,就会产生新的颠倒妄想。

这个我在太乙金华的止观这一步,反复提到了,追问到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世界是什么,我要到哪里去,当你到了这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终极三问时,唯一正确的回答就是,我不存在,没有世界,无所去往。不知其然,就是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我就是无生的,我从来没有出生过,认为我出生了,就是我执。

世界也从来没有过,都是妄想出来的,认为有个世界,那就是法执。

我们要去哪?都没有我,都没有世界,又怎么会有“我”能去“哪”呢?

这个混沌,这个未发之中,这个太极,黑白未分之体,不是道又会是什么呢?

如果你非要求问一个确切的答案,那你这个求问的想法也是妄想,就是再次离道而去了,就是过犹不及了。

最怕你竟又真的得到了一个答案,那这个答案就是你新造的执念执着了。

止于至善,这句话一定要好好领悟,要牢记在心。见地到这里就是极致了,再继续下去,就是头上安头,妄上增妄,增上无明。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有些人自作聪明,想要找到一个“一”,找到一个所谓的确定的真理,把万物统一,就好像爱因斯坦希望找到一个能统一全宇宙的定律一样。这只是不知道万物本同,白费心神的朝三罢了。

为何找不到呢?因为这个一就好像上面的那个道一样,就是混沌的,哪里能明确出来呢?如果有确切的形和相,那不就是下面的物了嘛。所以,你只能找到相对真理,找不到绝对真理,只有当你能跳出圈子来的时候,你才能看到那个圈子真理,但是你也无法只用那个圈子的事物来描述,而是需要用圈外的事物来描述才行。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常道是道不出的,只能道出小道,局部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