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革命路程无比艰辛,一路上牺牲了无数优秀的好同志,这是件令人难过的事。而其中有一部分人的牺牲是充满了争议的,就比如新四军名将高敬亭,他在新四军初期职务很高,甚至比粟裕还要高。

他对革命做出的贡献很大,但也的确犯下一些错误,所以当时就出现了两种想法,一种是新四军内部认为必须杀之树立典型,另一种则是中央想采取帮助教育的方针,可惜由于距离问题,高敬亭最终被新四军内部错杀。

他死后,毛主席非常惋惜,多次表示处决高敬亭是一大错误,后来还为高敬亭予以平反。高敬亭的一个警卫员后来都成了上将,他的女儿后来也享受到了师级待遇,如果他还活着,成就一定能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敬亭参加革命的时间很早,只是最开始在军中并不算出众,没办法,鄂豫皖苏区能人辈出,他就显得不是那么亮眼。不过呢,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1932年10月,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转移,只留下了很少一部分军队留守,高敬亭就是其中一员,他被任命为重建后的25军75师政委。

1934年11月,鄂豫皖根据地的情况再度恶化,红25军进行转移,因军情紧急,高敬亭没接到通知,于是就又一次留守,当时他基本上就是根据地级别最高的领导人了。

此后他重组了红28军,勇敢地担负起全面领导鄂豫皖边区党、政、军的重任,即便是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下,他依然成功地率部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根据地上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次主力转移几乎带走了根据地所有资源,留给高敬亭的人手基本都以伤兵、新兵为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还能拉起一支队伍并成功应对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名将之称当之无愧。

毛主席对他的能力给出了高度评价:高敬亭同志在大别山以极少的部队吸引国民党17万正规部队,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的长征。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高敬亭也并非完人,这三年的游击战争非常艰苦,期间也有些人受不了而投向了敌人,这使得他内心非常敏感。而且他与中央的联系是完全断绝的,没有人来帮他做思想工作,所以他渐渐就形成了“一言堂”的作风。

有些跟他意见不同的人,都会被怀疑是想要叛变,因此高敬亭就犯下了一些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高敬亭的思想发生了些许变化,红28军还是撑到了全面抗战爆发,国共合作后,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是新四军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支队,高敬亭出任了支队司令员。

这段经历跟粟裕很相似,粟裕也是独自带着人艰难地打了几年游击战争,不过粟裕发展出的人没有高敬亭多、职务也没高敬亭高。

后来的抗日时期,高敬亭表现得依然出色,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与日寇、日伪发生了近百次战斗,千人以上规模的大型战事就进行了四次,据统计,第四支队在那段时间共击毙1700多名日军和4000多名伪军、土匪。

这样的成绩自然让想要抗日的有志之士纷纷来投,很快第四支队就扩张到了8000余人,依然是新四军最强支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呢,高敬亭的思想还是没有转变过来,他犯下了三大比较严重的错误:一、抵制组织派去的政工干部,中央最开始准备派郑位三担任4支队副司令员(实则为政委)、萧望东担任政治部主任。

郑位三是黄麻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早前也一直是高敬亭的上级,可高敬亭坚决拒绝。高敬亭要求另换戴季英来取代郑位三,中央同意了。这戴季英曾是红25军政委,属于高敬亭的直属上司,可到了四支队后两人依然起了冲突。

高敬亭对于组织派来的政工干部有一种抵触情绪,想要将部队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

二、违抗军令不愿东进,从1938年11月开始,中央就开始推动第四支队的东进工作,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还亲去江北劝了一次,可高敬亭不愿意。

在高敬亭看来根据地是自己辛辛苦苦打了几年才守住的,凭什么让给国民党?他的想法是没错,可此一时彼一时,中央肯定要从大局考虑,军人的天职是服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1月新四军实权人物项英在致电中央时就说明了此事:高敬亭仍在现地收编土匪、扩大部队,企图在怀桐庐一带创造根据地,对党及上级使用他认为是限制他发展,因此正对党及军部极不满。

后来新四军军长叶挺多次找到高敬亭,跟他说明中央希望第四支队东进“不仅是为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而主要的是为了使4支队得着更大的发展前途。”

5月10日叶挺在支队连以上干部会上宣布中央和军部的指示,会上全体指挥员一致表示会执行命令,高敬亭见状也举手同意。部队开拔后,叶挺就先离开了,可军长一走,高敬亭又命令第7、9团停止东进。这个态度,就有点严重了。

三、随意处置军中干部,致使团长、政委叛逃,杨克志和曹玉福在红28军时期是高敬亭的秘书和警卫员,后来担任了第四支队第七团的团长和政委,1939年2月第七团在定远附近作战时,有人举报杨克志和曹玉福贪污了缴获的战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敬亭得知后非常气愤,直接下令撤了二人的职,还是身边有人相劝,最终才暂缓执行这个命令。不过杨克志和曹玉福因此心生畏惧,于5月20日率兵叛逃,并登报公开反共。

此事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高敬亭是负有领导责任的,而且这也引起了新四军内部的“反高斗争”,最终高敬亭在6月24日被错杀于安徽肥东县青龙场。

其实当案子呈递上去时,毛主席批示将高敬亭押赴延安处理,还是想要以教育为主,可惜主席的命令没到,事情就已成定局。

这件事成了主席心中的一大遗憾,中共七大召开时,毛主席专门找新四军代表周骏鸣进行了谈话,主席问:那个高敬亭,不杀可不可以?周骏鸣回答“应该可以”。主席点了点头没有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2月,毛主席到皖中视察,这里是高敬亭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汇报工作时就提了句:高敬亭同志在这里影响很大,至今上年纪的人还常提到他。毛主席听后叹息了一声:高敬亭不该杀。中央发电叫不杀,他们不听,还是杀了。

高敬亭的女儿高凤英长大后在安徽省105医院担任军医,她从母亲及父亲的战友口中得知了父亲的事,某次她看到了戏剧《杨三姐告状》深受触动,又想起那些叔叔伯伯说毛主席不太赞成枪毙高敬亭的做法。

于是她在1975年10月10日向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求重新审查父亲的问题。这封信是在11月30日到了主席手里,主席当即要求重新侦办。最终总政治部在1977年4月27日发出了《关于给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文件。

几年后高敬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她的女儿高凤英后来也享受到了师级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被授予上将的万海峰曾担任过红28军军部警卫班班长、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警卫员,跟随高敬亭战斗过很久,后来得到了粟裕的赏识而屡立战功。

万海峰能有那么大的成就,离不开粟司令的提携,但高敬亭的培养也很重要。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