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瓷”是对毛主席专用瓷的一种俗称,但在陶瓷收藏界,它特指“1974年醴陵瓷”和“景德镇的‘7501’瓷”。这两批是专为毛主席设计研制的瓷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在世时,并不知道为他定制生活用瓷这个事。而是身边的工作人员,出于对晚年主席身体的考虑,秘密地做出了上述的两批瓷。由此,也可侧方面反映出,大家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其中,1974年的醴陵瓷是主席去世之前,主要使用的瓷具。

1974年醴陵瓷

毛主席年轻时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期间,他曾四次到醴陵与当地的农民攀谈。据毛主席本人回忆,醴陵的乡亲很是好客,每次去都会用非常漂亮的小碟子装很多的小吃招待他。

1956年,毛主席回湖南考察时,指示湖南省委在醴陵成立“瓷器公司”。从那之后,醴陵和景德镇等瓷器产区,承担了国家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瓷器供应。与此同时,毛主席的专用瓷诞生!

毛主席的管理员吴连登说,毛主席有两大难,一个是睡觉,另一个是吃饭。毛主席每当投入工作时,总是会忘记吃饭这件事。主席实在是太忙了,饭菜经常会放凉。于是,“管家”吴连登就想了个办法,请瓷器公司专门订做了盘子、碗都能加盖的瓷具。这样既能保温,又很卫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4年秋,毛主席最后一次回湖南,在长沙度过81岁生日。那年夏天,醴陵的一家瓷器厂接到通知,让他们研制一种精巧的小碗,准备在主席生日那天使用。那个小碗很精致,最为惹人注目的一点是,碗的里外都有月季花的描绘。说起为何选用月季花?该厂的副厂长,也是彩绘总设计师李人中认为,月季花又名“月月红”,这与当时的口号“祖国山河一片红”有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第一次看到这小碗后,高兴地说了句:“这好啊!”话说,晚年的毛主席仍然在忙碌地工作,经常一手拿着厚厚的书籍,另一手拿着放大镜。几个小时下来,手已经非常麻木了。严重的时候,连碗都拿不起来。

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平化知晓后,便建议给主席烧制一种精巧的小碗。在这种背景下,吴连登和湖南省委接待处处长肖根如,与醴陵县委一起,给一个(群力)瓷器厂下达了秘密烧制小碗的命令。由于任务特殊,所以,瓷器厂是在保密的状态下完成的烧制小碗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批烧制的小碗,同样形制的一套4件。除了红月季碗外,还有芙蓉、菊花和梅花。据吴连登回忆,毛主席很喜欢红月季碗,直到去世之前,用的一直是这种碗。

任务完成后,与该项目的所有“模具、配方、图纸”等均被封存,在制成的成品中,除了上交的40件精品外,其余的全部销毁了。所以,当时的那批“毛瓷”就成了绝品。

1997年,在广州的一场拍卖会上,红月季碗出现在了现场。尽管那只碗有釉裂,但还是以8.8万元的高价被买走了。

景德镇的‘7501’瓷

1974年,毛主席的身体不大好,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住在湖南长沙。同年的12月,汪东兴打电话给时任江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黄庆荣,要他到湖南来,布置毛主席到江西的行程,及警卫接待工作。

在湖南省委警卫接待处,湖南省公安厅的副厅长高文礼拿出了一个瓷盘给黄庆荣看,上面描绘的图案是主席喜欢的红梅花。高很高兴地说,这是给毛主席使用的。

黄庆荣接过来看了看,觉得太过粗糙。他当即说,这个瓷器的颜色不怎么样,红不红白不白的,我们江西造出来的,肯定要比这个好太多。这话被汪东兴听到了,他当即问黄庆荣:“你能行吗?恐怕也难吧!”黄庆荣胸有成竹,又很谦虚地说:“可以一试。”就这样,景德镇烧瓷的这件事,就这样轻松地决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5年初,黄庆荣专门去了一趟景德镇,找时任景德镇市委书记的李克时,一起商量为毛主席定做家庭餐具一事。黄庆荣问李克时,有无把握?李克时表示,完全没有问题。

两人分析,若是公开打着毛主席的旗号做,肯定是要出问题的。于是,两人决定对外保密。对厂里只说是为上级领导做的,数量不多,要求很高。全部的命令,均由口授,不留文字。具体的事由李克时来负责。

李克时领受任务后,立即找了国家轻工业部直属的景德镇陶瓷科技研究所。研究所第一次设计出的东西,有船、河流,从构思、制作品质上看,都达不到预期的标准。于是,黄庆荣就提议把所有的陶瓷技术高手都调集在一块,组成一个专门的班子来研究制作,李克时同意这个提议。

具体的事,李克时找了研究所副所长罗慧蓉。经过两次政审,罗慧蓉负责这一项目是没问题的。随后,李克时带着罗慧蓉去见了黄庆荣,黄开门见山地表示,第一批东西是不太好用的,能否另外搞一个品种样式出来。罗说,可以,技术高手都在,保证没问题。

为了加强领导,又成立了一个专门领导小组,由黄庆荣任组长,李克时任副组长。分工方面,李克时负责解决资金、人力,要什么给什么,罗慧蓉负责技术制作。当项目开始步入正轨时,时间已经来到了4、5月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后的两个多月里,试制组设计了很多图案,经过筛选,其中“水点桃花”、“翠竹红梅”、“双面绘芙蓉花”高票胜出。考虑到毛主席喜欢梅花,最终定了“翠竹红梅”。

起初,罗慧蓉没有全身心投入,只是安排手下人处理。那天,黄庆荣带她参观了南昌郊外的“828”招待所1号院,毛主席来江西住的地方,告诉她:“叫你们做的瓷器,就是这套房子主人用的。到现在为止,你是知道这件事的第三人,回去后谁也不准说。”听了这话,罗慧蓉震惊了,许久才说:“一个月完成任务,完不成任务你就把我关起来。”

此后,罗慧蓉调动全所之力,开始忙碌烧制。同年8、9月份,达到标准的“毛瓷”出炉了。事后,黄庆荣下令:一,人员撤回;二,试制过程中,留下的残次品瓷器全部打碎一个不留;三,销毁图纸。

罗慧蓉听说后,专门赶到南昌去见了黄庆荣。她说了两个请求,一,剩下的有些残次品,比其他普通瓷器还要好,全部打碎太可惜了。建议不要全部销毁,一部分留在研究所研用,一部分分发给奋战了几个月的工作人员作纪念,不说来由。二、保留一套图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庆荣后来同意了,但特别强调绝对不允许流入到社会上。对于研究所里,别人最后拿了多少,黄庆荣是不晓得的,而他自己是一件样品都没有保留。

据黄庆荣透露,收藏“毛瓷”是很难成套的。毕竟一套完整的“毛瓷”有多少件,所包括的那些品种数量各是多少,这些基本的数据,连“毛瓷”的制作者们也说不清楚。因为当时是处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制作的一批少而精的瓷具。

其实,毛主席是不晓得专门为他做瓷具这件事的。身边的人爱戴毛主席,考虑主席年纪已经很大了,用小碗,描绘上喜欢的图案,更有利于主席进餐。从侧方面也反映出,大家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