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30分,住在柳州市磨滩村的袁水养老人,准时到达家对面的煤厂。他弓着腰从传送带上把一个又一个的蜂窝煤搬到板车里。

70岁的他拉了26年煤,而这只是他26年里,寻寻常常的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要从河西送到河东,灯泡厂那边。来回大概30公里。”他很仔细地在拉煤的板车上盖好薄膜盖,又把水杯、折叠凳、擦汗的毛巾装进篮子里,挂在板车下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发时下起了雨,雨势很急很大,煤厂老板劝他等到第二天再送过去。可他却说:“都习惯了,刮风下雨都要送。”

自1998年来到柳州从事送煤工作后,他每送一趟煤都很守时,从不让客户误事。

“每一车煤我都会多装几个,如果客户那里有不小心弄坏的煤,我就帮他换一下,拿回煤厂返工。有些煤的煤孔堵住了,如果不帮客户疏通好,就很难燃烧……”他对记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因为他勤劳、诚信,很多客户都跟他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变成了他的朋友。他们请他吃饭、逢年过节送东西上门,甚至有些客户早已不使用蜂窝煤,却还惦记着他身体好不好,打电话询问他的近况。

袁爷爷拉着板车冒雨出发,不久前有热心人给他送了新雨衣,几个年轻小伙子还在他拉煤的板车上贴了反光条,但他舍不得穿新衣服,身上依旧是那件穿了很多年的旧雨衣。他的腰因为长年累月承受着重量,已经直不起来,但他每一步路都走得坚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回30公里路,年轻时的他一天可以拉两趟。但现在年纪大了,速度慢了很多,走一会就要停下来休息好久。拉煤途中经常会路过一家桂林米粉店,他都要进去吃一碗粉,因为那是他家乡的味道。

他是桂林阳朔白沙镇人,小时候家里虽然贫穷,但他也上过学,会写字。后来生活困难,他就干起了体力活。直到1998年,44岁的他来到柳州,看到这个繁荣的工业城市里,很多商户都使用蜂窝煤,每天拉煤能赚一两百元,他便决定留下来。

那个时候全柳州市大约有90家煤厂,将近3万人从事送煤工作。煤厂每天三班倒地产煤,他也一趟又一趟地拉煤:“最多一次可以拉800个,一般都是拉400个,有时一天两趟,没有周末。”累是真的有点累,但每个月的收入都有几千元,他也觉得值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前因为条件不好,他不敢成家,有了钱后他也动过“娶媳妇”的念头,可突如其来的鼻癌,让他花掉了全部积蓄。后来他再也没想过这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生活的变化越来越大,需要用煤的人少了,他的收入低了,亲人也一个接一个离世……好像只有他,日复一日地靠人力拉煤,从未改变。

“现在每个月拉六七趟煤,如果拉200个,每个赚1毛5到1毛8,那一趟可以得30多块钱。”虽然在很多人眼里,这么辛苦只能赚“一杯奶茶钱”,实在不划算。可他坚持要拉到自己拉不动的那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客户对他的信任,别人对他的认可,还有他靠着双手一点点攒下积蓄的成就感,都会让他觉得安心、充实。

南国今报新媒体矩阵号“记者照哥”团队偶然在文昌桥上看到老人,他低伏着身体努力前行,令人动容。后来照哥团队辗转联系到老人,并跟随他一整天,记录下他拉煤的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9日,南国今报新媒体矩阵号“记者照哥”视频号发布了这位拉煤老人的故事,引起强烈反响和关注,获赞4.9万,阅读量200万,很多网友想为老人提供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拉这趟煤,穿过了柳州的四座大桥,从清晨到日落,从风雨中走到夕阳下,历经15个小时,晚上11点才回到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并不觉得很累,相反,每一次“完成任务”后,他都感到轻松。“还是有人需要煤,那些摆摊卖螺蛳粉的,用煤熬出来的汤才好吃!”这也是他为这座城市贡献的一份力量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说他喜欢柳州,这里装着他半辈子的故事。家乡已经没有亲人,再也不是他熟悉的地方。可这里有关心他的朋友,时常给他送生活物质的热心人,路过他身边帮他推着车的陌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关爱汇集在一起,变成了一道光,照亮了他脚下的路,也温暖着他的心。

来源|南国今报记者佘玉冰 文

实习记者何俊涛 图

值班编辑|王 韬

值班主任|钟 华

值班总编|陶海华

出品 | 南国今报全媒体产品传播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