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歼的军级单位多达9个,若把七十三军重建后再次被全灭重复计算,粟裕指挥华野实际全歼的军多达10个,几乎达到四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察一下华野作战的战役设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偏好以歼灭敌一个军为目标,围绕这个设计打法。

比如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豫东诸战役,战役核心目标都是围绕国军一个或数个军级单位做文章,至于城池,几乎不关注。

这是典型的野战、机动打法。

与陈明仁敢于带一个连横冲直撞形成鲜明对比,基本看不到华东战场国军的军长脱离大部队行动,军长官旁边至少有一个主力团保卫。宿北战役胡琏的师部被一纵碰巧冲到,身边至少也有一个警卫营保卫。

三、差别如此为什么?

笔者试分析如下:

第一,总的战略导向。东野(前期分别叫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为免啰嗦,以下统称为东野,请专家们无须抠这个细节)形势与关内各大战略区,开局即有较大区别。

挺进东北后既连续占领锦、沈、四、长、哈、吉等大城市,被国民党军精锐主力攻击退出后,虽改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但仍以保守北、南、西满三大块根据地为主,不占大城市了,农村根据地却要保住。

停战协定生效之时要黄克诚退出通辽城,黄克诚不顾一切地反对,国军敢来接管我就开战,闹出政治影响也不怕,在生存危机面前不顾一切。黄克诚的话很直接,还退,退到内蒙沙漠让我们吃沙子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保临江体现这一导向更鲜明。南满根据地只剩下四个县,而且是山区县,没有多少人口,东总仍不愿放弃,不惜把陈云、萧劲光两个顶级段位的大佬派到弹丸之地主持大局。四保临江不管打的多难,始终没有设计过以城诱敌的思路。

对比着看看华野,莱芜战役前,为了达成调动国民党军的目的,经营了多年的山东根据地首府临沂城说放弃就放弃了。孟良崮战役前后,蒙阴县亦基本放弃,该县更是鲁中军区的核心地域。

不是东野不会诱敌深入,而是丢不起根据地。山东老根据地经营多年,根基非常深厚,迟至1948年初,在豫皖苏新区形成稳固根据地之前,华野三四十万大军供应全靠山东老区。放弃临沂还有蒙阴,放弃蒙阴还有胶东,胶东缩小了还有冀鲁豫边区。

东北则没有任何基础,从零开始,一边打仗一边建设根据地,放弃南满或许能保存实力,但效果远逊于南拉北扯,这一点陈云在南满论述的很精当。

一旦战役目的以夺城保地为主,那必然对作战形式造成重大影响。

第二,国军起初单位作战能力超强。

新一、新六、七十一等军都是刚从抗战前线下来的精锐之师,装备好,老兵多,作战经验和士气都不错,在他们眼中共军战斗力不值一提,尤其是经过一些战斗,以少胜多,积攒了底气。

比如1946年2月的沙岭战斗。我军四纵集中了六个团的兵力,打新六军22师66团,另有一个师部教导营,共约3000人。四纵兵力约24000左右,大概是8倍兵力优势。

但一场战斗下来,结果惨不忍睹。8倍优势不仅没拿下该敌,国军只伤亡674人,四纵则伤亡2159人。据一些当事人回忆,似乎伤亡不止于此。新六军当年一名少尉叫黄耀武的回忆说,共军没有什么战术,就靠一批又一批人海冲锋。国军66团一个连的重机枪弹都打完了,打完仗后发现阵地前全是共军阵亡者,尸体竟有万余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团打掉四纵上万人,未免有些夸张。但黄耀武回忆的一个细节较有意思,东北民主联军撤出战斗,没去收敛尸体。

就算打的不顺利,国军也仅一个团兵力,防守有余进攻不足,如果我军只伤亡2159人,那么完全有余力收敛伤亡。全都丢下,似乎伤亡兵力较大,绝不止这个数字。以至于听说国军有援兵抵达,顾不上了,赶紧撤离。

时任四纵副司令韩先楚说,我们两万发子弹才打死一个敌人。

触目惊心啊!

所以国民党军敢于以团为单位单独部署,尤其是新一军、新六军气焰非常嚣张,廖耀湘有信心以一个团对抗东野一个纵队。

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为什么会带着一个连到处跑?他的部队被调的很分散,所属3个师基本各自处于分散状态,四次四平之战,七十一军都很少聚集在一起。

同样如曾泽生六十军。1946年4至5月间,六十军辖182、184、暂21师,182师主力在铁岭、开原受新一军指挥,182师的545团受五十二军指挥在本溪作战;暂21师在抚顺,184师的3个团分处鞍山、海城、大石桥。

东野要想整军整军地干掉他们,首先得请蒋委员长下令把他们集合在一起……

第三,对峙形势之差异

华东对峙犬牙交错,战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没有特别明显的分区。粟裕极大利用了复杂形势,极限调动敌人,使其阵形出现较大扰动,进而创造出大量歼敌机会。比如莱芜战役。

东北敌我对峙比较稳定,我军北、南、西满三大块,占东北之三个边角,不太好进行战略欺骗,很难调动敌大股兵力集中并迫使其进退失据。

第四,交通形势之差异

东北铁路基本完好,国军所据地盘虽大,但不惮于分散部署,一旦有事,近则以大卡车运送,远则乘坐火车,赴援比较及时。华东战场战争多爆发在山区,张灵甫进攻孟良崮即因道路过于狭窄崎岖,重炮都带不过去,其火力优势大打折扣。何应钦制定的策略即是密集靠拢、齐头并进。不集中都不行,怕华野包抄袭击。

第五,指挥风格之差异

彭林徐粟刘几位用兵各不相同,就林粟之对比而言,粟大将善于打险仗妙仗,敢于创造条件打大歼灭战,在战术层面未免有些粗疏,华野作战伤亡大。东野打仗则是出了名的谋定而后动,没有八成以上把握不打。这个就不多说了。

林罗首长并不是不会打大歼灭战,辽沈战役最后的结果不须怀疑。只不过东北战场形势比较独特,才产生了这样的怪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