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之所以能贵为天子乃是天意,天意能否长久保持不变则在于人和。——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教育的本质

有记者报道,上海纽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姜以琳表示,教育的初衷并非完全是为了让农村子弟实现社会阶层的跨越……教育在改变阶级方面的作用并不如人们普遍期待的那样显著。

很显然,姜教授的这番话又被媒体抓住并且放大了,标题很吓人《专家称靠教育很难改变阶级》。

我很同情姜教授的处境,又被记者给坑了。

但也不能全怪记者,记者的职责之一就是通过发现某些言论与事实从而引发全社会的讨论。换而言之,记者的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通过自己专业的手法或者体位,从而让社会这具庞大的躯体产生某种难以言说的快感。专家,就相当于记者手里的那根按摩棒。

这,便是记者接受的“教育”。即便不是全部,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技能——记者的选题敏锐感,决定了其能否成为一名出色的“社会性服务者”。

高考放榜了,几多欢喜几多愁。这时候借着专家的言论给大家提供一点情绪价值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考得好固然开心,证明这么多年接受的教育结出了硕果,接下来去一所理想的大学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奠定一生所要从事的职业基础(尽管我们90%的高等教育并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姜教授其实说的没有错)。

考得不好也不必担心,因为专家说啦,教育并不能彻底改变阶级,那些考得好的同学,不过能相对安心地度过接下来的四年(事实上从大三下半学期应该就开始焦虑了)。顺利毕业了也改变不了什么东西,工作还是不好找呀,对不。这样一想,考得不好的同学也就没那么沮丧了。

教育确实改变不了阶级,在我看来,我们的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其本质早已经不是“为国家筛选杰出人才”——因为大学毕业也不分配了嘛,那大学生和中学生除了在学历上的区别,大家自由进入社会之后生活状态的不同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肯定不是教育本身。那教育还有啥用呢?能让相当大一部分适龄人群相对安稳地扮演着“学生”这个身份,这才是教育在当前社会分工中最重要的作用。

2.阶级的本质

那我们常说的阶级又是啥呢?

按照直觉,阶级指的就是一个人在整个社会分工中处于什么样的生态位置上。用中国古话来讲就是“劳心者”还是“劳力者”。说得更直白一点,我们是管理别人还是被别人管理。

真话说出来总是很没意思。

我觉得每个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压根也没想过“我将来要管理别人”这样无聊的事情,但随着年龄渐长,社会活生生地告诉我们——管理别人很明显比被别人管理过得更爽。

于是,阶级就出现了。

其实说到底就三个字:凭什么?

大家都是一样的人类,一样的身体,一样的皮肤……凭什么长大以后你是迅哥儿老爷,我是闰土……

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被人家管吧。你看,教育不止不改变阶级,反而是在固化这种阶级观念。

3.什么能改变阶级

还是那句老话,望族留乡里,家贫走四方。

阶级在很大部分是由血缘决定的。家里没有出色血缘的人,不得不幻想通过教育走出老家,去更大的地方,成为一个看上去过得更好的人。

大城市相对而言还是要好一些,由于社会生产总量更大,分工也更细密,即便从本质上来讲,打工人依旧是“劳力者”,但很显然比在一个小县城里劳力过得更加自由。

于是感觉自己的阶级被改变了。

这当然是幻觉。

但也不排除长此以往,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真的变成了一个新的阶级——快乐的城市打工人。

也没啥不好的。所以能改变阶级的,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回报,在大城市搬砖能月入一万也不错;另一方面是自己心里的感觉,搬砖赚一万且相对自由地扎根城市,感觉就是一位公民、市民,是有尊严的。

这两方面加起来,其实就叫:现代文明。

阶级其实没那么重要。

就像我们的生活要更好地过下去,真的没必要去永远争第一,对老百姓好一些,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大家也就不焦虑了。这时候教育会慢慢回归本质:它根本不是为了筛选或者淘汰,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开心嘛,读一本好书,一篇好的文章,看一个好玩的视频,这些内容都让人精神愉悦,让人变得美好。而不是希望通过教育成为什么“人上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