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啊麻雀真是娇气,天塌下来了你却毫不在意。

你实在是个不可思议的家伙,浑身充满了各种气息,仿佛无处不在地活跃着。

历经数千年罪孽深重,今日终将与你一并进行清算。

齐头并进,毒打轰掏轮番上阵,终至烈火熊熊,烘烤着每一个角落。

火光熊熊照天穹,兵器共燃归无形,四方灾厄尽消弭,共期世间齐和平。

上面提到的诗歌,乃是我国知名诗人郭沫若先生的杰作,该作品于1958年4月1日在《北京晚报》上首次亮相,诗题独具匠心,名为《咒麻雀》。

这首诗歌一经问世,便与一场遍及全国、声势浩大的麻雀围剿运动交相辉映,该运动正热火朝天地展开,全国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共同参与这场宏大的行动。

这场运动不仅吸引了广大普通民众的踊跃参与,更是吸引了众多科学界的精英。其中,中国科学院的2000名师生也积极投身其中,包括像钱学森、华罗庚等享誉国内外的科研巨匠。他们的加入,无疑为这场运动注入了更为强大的动力和深厚的学术底蕴。

这场斗争究竟是怎样拉开序幕的?它又引发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和后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轰轰烈烈“除四害”】

在1958年2月12日这一天,经过中央的深入研究和决策,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一份重要的文件,名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这份指示迅速传达到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角落,旨在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卫生改善和害虫防治工作。

这份指示中明确指出,我们需要在未来十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全面清除老鼠、苍蝇、蚊虫以及麻雀这四种对人类构成威胁的有害生物,以实现更加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除四害”行动,就此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这场“人雀之战”的序幕,首先在四川这片土地上被拉开,掀起了一场激烈的波澜。

当时,四川地区的干部们针对麻雀的消除工作,制定了以下两条明确的指标:首先,要求各负责区域内,确保麻雀踪迹全无,无论是飞翔的身影、鸣叫的声响还是筑巢的地点,都不可再见;其次,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若一天之内所见麻雀数量仅为两只或更少,这样的状况仅可被视为“基本无雀”的状态,而并未达到真正合格的标准。

在如此严苛的要求之下,四川的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工人们,为了根除麻雀这一难题,可谓是费尽了心思,想尽了办法。

在工具的选取上,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与多样性,不论是随手可得的竹竿、红旗,还是富有地方特色的鞭炮、石子,亦或是匠心独具的弹弓、锣鼓,甚至是日常用品如洗脸盆,他们都能巧妙地转化为斗争的武器。而气枪、假人、草人等更是他们智慧与创意的结晶,成为他们手中独特的抗争工具。他们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斗志与无穷的创造力。

无论老少,无论身份是工人、农民、干部、学生还是战士,众人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规模宏大的麻雀捕杀行动之中,宛如投入了一片汪洋大海,齐心协力地与麻雀们展开了较量。

顷刻间,整个四川大地被红旗装点得绚丽多彩,锣鼓声震天动地,鞭炮声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壮丽画卷。

在四川,农民们在与麻雀的较量中,迅速得出了一个宝贵的结论:尽管麻雀拥有翅膀且善于飞翔,但其体力却相对有限。只需坚持追逐,不给予它们停歇的机会,不久它们便会因疲惫不堪而坠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经验源自于四川省郫县红光农业社的农民们的智慧结晶,后来经过四川一位高级领导的慧眼识珠,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那个时期,四川的各个市县,无论男女老少,都纷纷出动,参与到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行动中。人数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他们手持各种工具,如锅碗瓢盆、响器火枪等,团结一心地驱赶着麻雀。他们的行动有力,让麻雀无处藏身,几乎无法在空中停留太久。往往麻雀飞过几个田埂,就因为疲惫不堪而自行坠落。

根据四川部分县市的古老资料描述,1958年曾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麻雀剿灭战”。在这场战役中,各县市纷纷动员起十几万甚至二十万以上的民众力量。他们运用了诸如捕捉、投毒、设套、击打、烟熏以及持续不断的疲劳轰炸等多种战术,对麻雀进行了近乎灭绝的猛烈攻击。

据《郫县志》所述,当时郫县动员了至少十万之众的群众力量,进行了一场持续三日的“除雀之战”,全力以赴地对抗雀鸟灾害。

在这三天的时光里,学校特意为学生们安排了名为“打雀假”的假期,旨在为他们提供充裕的时间与机会,积极投身于打雀这项运动之中。

当地官员实施了针对性的任务分配制度,特别安排了专职人员负责特定区域的轮换工作,并采取了小组责任制。他们巧妙地结合了火枪的使用与日常厨具,如锅碗瓢盆,并伴随着人们的呼喊声,积极开展了驱赶麻雀的行动。

在这场井然有序、纪律严明的大规模围剿行动中,麻雀几乎毫无生存的可能。仅在郫县一地,短短三天内,就有上百万只麻雀被歼灭,至少在局部范围内达到了“雀影难觅,雀声难闻”的显著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