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哈尔滨6月23日电 (刘婷)近年来,鸡西市不断探索新路径,因地制宜打造帮扶体系,强化党建引领、整合力量资源,兜牢民生底线、促进共治共享。红军路街道利用“微空间”帮助创业就业、一户一策帮扶困境群体、收集居民微心愿、商圈志愿服务引流……多措并举,营造温暖和谐的氛围,为党员干部在“家门口”“网格里”“商圈内”助力基层治理提供平台,以实际行动让群众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家门口圆了残疾人的创业梦。在鸡西市鸡冠区红军街道,50多岁的居民饶富贵没有稳定收入,希望能申请到小区门前的闲置核酸小屋,卖点瓜子花生,维持生计。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与饶富贵多次细致交谈,了解他的创业规划后,帮助协调鸡西市鸡冠区卫健委,圆了饶富贵的创业梦。

红军路街道坚持多举措做好就业援助工作,在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难的问题上,启动“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抓住“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契机,通过摸底调查、政策宣传、推送信息、链接资源、技能培训、举办招聘会、挖掘典型、讲好故事等方式,辐射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创业。去年以来,街道各社区共发放宣传单3000余份;解答群众就业咨询400余次;在网格群、社区展板、LED屏推送各类就业信息920余条;在人社部门资源链接支持指导下,开展中式面点、家政、育婴等技能培训8场次,参与培训各类待业群体410余人。

网格里暖了老党员的心窝子。走进孙桂生家,窗明几净,几株火红的杜鹃花开得正艳。半身不遂的金鼎社区困难老党员孙桂生脸上笑容微微,正与前来探望他的社区志愿者聊着近况。

“没想到,我和残疾儿子现在有了安稳、有盼头的生活,社区隔三差五都会有网格员、志愿者到家给我擦玻璃、洗衣服、做做饭、理理发”……讲起生活的变化,孙桂生很知足。

面向孙桂生这样的困难群众,红军路街道探索推出“志愿+”的社会救助模式,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联动,提供个性化、项目化的救助服务。为特困老年人、生活困难残疾人等不同群体推出“爱心家洁”“陪伴聊天”、临时救助以及分散供养等多种精准帮扶,近年来,街道围绕“帮扶谁”,做到主动帮扶、关口前移;围绕“帮扶什么”,做到温暖帮扶,将服务拓宽到生活、就业、教育、精神关爱、法律援助等方方面面;围绕“怎么帮扶”,做到精准帮扶、立体帮扶,健全党工委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救助格局。

商圈内赢了鸡西城的大流量。“今天我们吃汉堡,吃完我们去公园玩淘气堡”,鸡西万达商圈模范党员王海娜连续7年为失去双亲的孩子送去母爱般的温暖。230多次义工服务、727小时志愿奉献,是共产党员的生动实践。

截至目前,依托商圈党建阵地,成功开设“暖心行动公益助农直播间”,有效解决了鸡东蔬菜大棚8000多斤蔬菜滞销难题;社企联合,邀请社会福利院10余名儿童积极参与2024元宵节猜灯谜活动;携手区鸡西市场局等联盟单位开展“3.15维护公平消费环境”文艺演出等活动。用商圈“红耀万商”党建品牌,激发商圈新活力、赢得经济大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