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五子良将是正史上有明确记载到的称谓。

相信了解三国的都知道,当时魏国的名将很多,其中就以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这五位为排面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辽五子之首,乐进先登之王,张郃用兵巧妙,徐晃壮猛有谋,于禁威严稳重。

今天,来聊一聊这位一度被吹为如果不投降,甚至可以超越张辽成为五子之首的于禁。

于禁一开始跟着鲍信,鲍信死后,归属于王朗,被王朗举荐给曹操。

跟了曹操后,于禁前期刷军功还是很稳的,无论是讨伐黄巾军还是攻打吕布,于禁都有所斩获,这新手村的打怪升级,简直是小菜一碟!

宛城一战,曹军遭遇张绣降而复反的突袭,部队陷入慌乱。但于禁临危不乱,约束自己部下,且战且退,还一路打击了趁机作乱的青州兵。

经过此战,曹操非常欣赏于禁不动如山的作风,甚至当众夸他: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渡之战,很多人都聚焦在正面战场,但彼时于禁率军拒守在延津一带,牵制袁绍的偏军,且转守为攻,击破了袁绍军另外的营寨。

截止到这个时间点,于禁表现出来的军事作战能力还是可圈可点的,至少算得上当时曹魏的名将。

但之后,于禁好像中了邪似的,开启了一些不符合名将的行为。

博望坡,于禁没有看穿刘备的意图,和夏侯惇一起被刘备击退。要不是事先识破刘备计策的李典带军来支援,恐怕许都保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昌豨再次反叛,于禁奉命征讨,但却没攻下来,曹操无奈只能又派了夏侯渊带了一支军队来才最终攻下昌豨。由于跟于禁是旧识,昌豨选择投降于禁。

于禁信誓旦旦地说:曹公经常说被包围后才投降的人不应该赦免!虽然昌豨是我的好友,但我怎么能因此失去节操!

因此,于禁选择挥泪斩昌豨。

如果没有后边投降那事儿,这一段看起来确实是正面教材,这种类似大义灭亲的大义灭友,对于严明军纪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柱山,本来和张辽一同讨伐梅成、陈兰的于禁智商没点中了计,由率军进攻转变成运粮队长,给张辽提供后勤支持。

总之,于禁军事短板随着曹魏集团的不断扩张愈发明显地体现出来。

在建安十四年(209年)后,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率军救援樊城前,于禁都没活跃在前线的记载。

这段时间其他四子在干嘛呢?

张辽、乐进镇守东线,张郃、徐晃征战西部。于禁呢?他在大后方挂机。

这个部署肯定是曹操出于各种思考斟酌后的决定,于禁啊,我给你机会了,但你不中用啊!

其他四子作战越来越猛,经验越来越足。

但于禁呢,打仗不太行,因此曹操可能考虑到他威严毅重的特质,用来管理宫中,岂不是更适合?说难听点,于禁就是由于军事作战能力不行被雪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期间,216年曹操进位魏王后,还给于禁迁左将军,假节钺。

假节钺!牛逼轰轰是吧?很多人因此认为于禁的权力要比其他四子、甚至比曹仁和夏侯惇大。其实不然。

这里普及一个知识点:其实在晋朝之前,假节、持节、假持节和假节钺都是代表皇帝的权力,但并不分大小,仅有礼仪上的区分。到了晋朝后,使节才有了明显的层级区分:

假节: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

持节:平时可杀无官位之人,战时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使持节:平时及战时皆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假节钺(或假黄钺):可斩杀节将(含假节、持节、使持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举个例子,于禁假节钺,在当时你也不可能斩杀假节的张辽。

因此,于禁的真实地位并不比张辽高。他更多是曹操给予的特殊恩宠,目的是干嘛呢?

我猜测是为了更好地管制中央。毕竟,于禁跟随曹操也是兢兢业业三十年了,曹操也许是为了培养一位类似夏侯惇一样可以掌管后方的外姓将领。

于禁:209年-219年,十年!你知道我这十年是怎么过来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禁已经多年未上前线了,有所生疏也很正常。也许,在他内心深处还想着证明自己。

毕竟,督领七军共三万人,后方还有源源不断的援军,这局面怎么输?

没想到上天给于禁一记重锤,天降大雨,水满丈余,也成就了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战果。

生死关头,隔壁的庞德选择了死战到底,被擒后站着也不跪下,还痛骂刘备,最终慷慨就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为左将军、假节钺、跟随曹操三十年的老干部于禁,却选择了率众投降。

曹操听闻于禁临阵投降,感慨地说:“我和于禁相知相识也有三十年了,怎么大难临头的时候,反而不如庞德!”这嘲讽拉满了。

既然于禁能选择为了气节,把投降的好友昌豨杀了,自己被生擒的时候,怎么就不能和庞德一样,誓死不降了?

难道于禁不投降,他的手下会被关羽坑杀吗?拜托,关羽又不是曹操,不喜欢屠城,相反,他善待士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禁明明可以选择作为五子良将中唯一战死的,却选择成为唯一投降的。

于禁明明可以选择壮侯的谥号,却最终被追为厉侯。

难怪裴松之在注解的时候,特意补充说明了一下:于禁得到这恶谥厉侯,是咎由自取的结果,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前期能征善战的于禁,十年的后勤生活把他的棱角都磨平了。

这样的人物,纵使是名将,他的所作所为,根本就不值得洗白。

很多言论说如果于禁正常发展,应该能超越张辽,成为五子良将之首,我不敢苟同。前边那些功绩,更多都是从征刷到的。

张辽、张郃、徐晃能够独挡一面,于禁相比起来,真的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而要比先登勇猛,于禁拿头跟乐进比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操若回头再想起,对于禁说的“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会不会有点尴尬,而如果回到曹魏的时候,曹操还活着,于禁与他的相见,又将是怎样令人唏嘘的场面!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