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季羡林之子季承

2009年7月11日,是一个令整个中国文坛都暗无天日的日子。因为就在这天,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的季羡林大师仙逝了。

而就在2010年5月,距离季羡林大师离去未满一周年的时间。他的长子季承发表了一本新作----《我的父亲季羡林》。

就在人们认为这是一本寄托着儿子对父亲的缅怀与追悼的书作,从而怀着这种心情打开此书时,却震惊得发现书籍的封面赫然写着:

“我一直不认识你们所说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我只知道,在热热闹闹的学术追捧中,父亲的心是冷的,是廖寂的。”

人们常说“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一件事情的发生站在不同的角度都会有不同的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中的季承

人们眼中的季羡林是站在学术顶端的人,是小学课本中如沐春风、和蔼慈祥的学者。

而在季羡林之子季承的眼中,父亲则是一位廖寂无情的文人。也正是因为父亲的无情最终导致季承与父亲决裂长达十三年之久。

季羡林作为一位父亲确实算不上称职。

193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季承从记事开始就没见过自己的父亲。

因为季羡林在季承出生不久就离开了妻子和襁褓中的季承前往德国留学。

父亲这个词对于年幼的季承来说只不过是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承从小接受的认知体系中,完整的家庭并不存在“父亲”这一概念。父亲只不过是家中长辈口中的话题,只不过是墙上的一张照片。

童年季承父爱的缺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季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懂事的季承开始艳羡那些有父亲在身边的孩子。

季承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偷偷地幻想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声音还有父亲掌心的温度。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十二年,就在季承十二岁的一天,父亲终于回来了。

季承至今还清楚记得,那天家中上下都在热热闹闹得为迎接季羡林的回来作准备。

母亲的脸上也一直挂着笑容,他从未见过母亲如此开心。

已经忘了具体是什么时间,一个文质彬彬的男子推开了家中的大门。季承被家人拉着一起来到院子里迎接离家十二年的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季承一家合照

望着这个十分“陌生”的男人,季承有些不知所措。他本能地躲在母亲的身后,但是内心却紧张又欢喜。

紧张自己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角色,而欢喜自己终于和别人一样有了父亲的疼爱。

可现实远没有理想中的美好,回到家中的季羡林并没有给与这个家足够的温暖,甚至可以说是冷漠。

季羡林与季承母亲的结合是旧时代的产物,包办婚姻让本来中意妻子四妹的季羡林张冠李戴似的迎娶了现在的妻子彭德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季承与父亲季羡林

这段往事令季羡林一直无法释怀,这也造就了他对妻子和这个家庭的冷漠。

彭德华在家庭关系中一直扮演着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角色,在季羡林去德国学习期间,她任劳任怨得操持着一家老小的起居。

季羡林在心底也念着彭德华对家庭的无私付出,对妻子怀有无限的尊重和敬意。

可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她却远不是季羡林心中那位红颜知己,两个人文化水平的差距造成了交流上的鸿沟。

平日里的季羡林与妻子几乎无话可说。看着自己最敬重的母亲被父亲如此冷落,季承心里也慢慢开始疏远了父亲。

父子两人的嫌隙就这样在一点一滴中产生了,但是生活中的矛盾却远不止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季承的父亲季羡林

季羡林热衷于自己的学术,终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钻研。对家中的一切事务却不闻不问。

季羡林经常老早进入书房做学问,一直到深夜才出来。期间吃饭都是由母亲送到书房门口,在两人交接饭菜的时候也没有过多的交流。

而母亲则是早起晚睡,把家里上上下下照料的事无巨细,家中的所有脏活累活都由她一人承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葬礼上的季承

望着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父亲,再看看对父亲百依百顺的母亲,季承对父亲十分不满的同时也对深深地为母亲感到不公。

时间就这样慢慢走过,季承也到了而立之年。

此时在北京工作的季羡林与老家料理家事的妻子处于分居状态。

已经长大成人季承和姐姐季婉如曾多次暗示父亲可否将母亲近来北京生活。

但对于这件事,季羡林却只丢下了一句话:“我和你妈没有感情。”

在季承眼中母亲之于家庭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如若没有母亲对家无微不至的照顾,家里完全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没有母亲的养育之恩,自己和姐姐也不会如现在一般长大成人。

作为这个家里首当其冲的功臣,最后得到却是一句如此冷冰冰的话语。母亲的温情仍旧得不到父亲认可,仍旧遭遇着如此的冷遇。

对于父亲这冰冷的态度,季承心中怨恨的种子就这样生根发芽。

岁月并没有抹去他对父亲的不满,反而两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令季承最难以忍受的便是父亲对家人的区别对待,季承在回忆中对父亲的形容是“对家人不近人情般的刻薄”。

季羡林对待外人的态度和对待家人的态度简直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之于外人季老永远是一位乐善好施的长辈。对待外人的季羡林温柔、和蔼、热心并慷慨。而对家人则是严厉、刻薄、冷漠并吝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季羡林与妻子

每当家中有学生或者客人来拜访学习时,季羡林总会笑意款款得招待,拿出家中最好的美味,泡家中最好的茶水。

对待学生的提问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面对不懂的学生也会温和并且耐心地讲解。

甚至对待来家这里做活的工人,季羡林会如沐春风的拿出茶水和糕点,体恤他们的辛苦。

而面对有困难上门求助的人,一身“侠气”的季羡林更是有求必应、一掷千金。

反观对待家人,家人的待遇就不知要逊色多少。季羡林平日里十分节俭,但是对家人的过分节俭也就变成了吝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的季承

季承始终记得每逢过节家中购置的吃食季羡林都会存起来不舍得吃,而每次儿女提出想要吃这些好吃的时都会被严厉地训斥。

别人送来的茶叶和食品季羡林也照单全收,统统保管在自己的房间,只是偶尔拿出来给家人尝尝。

直到这些东西因放置时间太久而变质发霉,季羡林才不得不拿出来与家人分着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季羡林与季承合影

季承的姐姐作为女生换洗衣服比较勤,季羡林就呵责女儿洗衣费水太多,让女儿出去利用街上的自来水洗衣服。

为了节省水费电费,季羡林不许儿女为他换洗床单被套,也不让家人购置抽油烟机、洗衣机之类的便利电器,一切家务全由人力解决。

季羡林还特别吝惜对家人的花销,有一次年幼的小孙女吵着问季羡林要一本《安徒生童话》。

这看似十分正常的要求却使得季羡林大发雷霆,为此季羡林还与儿子激烈的争吵了一次。

父亲近乎极致的节约已经转变成了吝啬,而对待旁人的慷慨也深深伤了儿女的心,季承对父亲的不满与日俱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的季羡林

此外,季羡林古怪的性情和执拗的脾气也注定了他们的决裂。

平日里季羡林对子女态度十分严厉,有些事情严苛得不讲道理。

有一次季承的姐姐在文学上的一些看法与父亲不同,季承作为旁观者认为姐姐的看法颇有道理。

本以为这次父亲会哑口无言,结果季羡林直接搬出长辈的身份来压姐姐,完全无道理可言,只是让女儿无条件的信服。

面对父亲无理的充大的做派,平日里子女只能无奈地对父亲言听计从。但是无论是季承还是姐姐季婉如都对此十分反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季承的一家

让季承对父亲反感的地方还有他的“表里不一”。在季羡林的散文里总会把事情描绘得过于唯美温馨。

可在家人眼中那个真实的季羡林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散文与现实的差距也造就了季承对季羡林的反感。

每次看到季羡林此类书作的季承,都会对父亲如此虚伪的艺术加工感到深深的厌恶。

读过季羡林文学的人都会知道他有一只自己十分喜爱的猫。在文章中倾情地描绘自己对猫的疼爱。

可现实之中季羡林在有猫之初可以说和猫是势不两立的仇家,在家中是见一次打一次。

虽说后来的季羡林在猫的身上找到了情感依托,但平日里也是只撸不养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季承为季羡林过生日

猫的所有起居都是家里人在照顾,季羡林只是欢喜时候拿来抱抱。而季羡林对猫的照顾与温情也反衬了他对家人的冷漠。

季承时不时在想,如果父亲能把对猫的温情均摊给家人,家庭的关系就不会如此冷若冰霜。

对父亲种种行径的反感也让季承对季羡林的成见与芥蒂越来越深。

即便是这样,季承和父亲表面上仍旧保持着一团和气的状态,可在他们的心里早已有了一堵厚厚的墙。

可无论是吝啬的生活方式还是古怪的性格都不足以让一个儿子对自己的父亲产生如此深厚的隔阂,最终走到断绝关系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季承前来探望季羡林

两个人或者说这个家庭矛盾的本源是季羡林对家人的冷漠。

冷漠到父子之间只能探讨文学而不能交心,冷漠到父子关系更像一种朋友关系。

季羡林对家人的爱意甚至不及他之于家中的一花一草。在家人需要援手之时,季羡林永远选择冷眼旁观。

母亲以及家庭其他人员的患病,季羡林也会选择无视。

在母亲生病住院的日子,季羡林甚至都懒于去医院看望,仿佛这个家中除了花花草草都与自己无关。

可季羡林忽略的却是真真切切的血缘与长达几十年的亲情。

季羡林曾在文章中不止一次的表达过对家庭的厌烦和对子女的不满。

如此冷然的关系让家中的每个人与季羡林相处都好似身上裹着一层厚厚的保护罩,大家“相敬如宾”却感受不到一丝亲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庭上的季承

这种家庭关系就像用积木搭起来高楼,时刻都岌岌可危。而摧毁这段父子关系的导火索则关于一盆君子兰的争吵。

1994年初,季羡林的妻子因年迈体虚病倒了。

两周之后的一天,也就是1994年2月8日。季承和家中的保姆费了好大的功夫将母亲平日打理的客厅收拾干净。

此时已是临近春节,季承将家中打理妥帖为的是在母亲出院之后回到家中给母亲一个惊喜,同时也为家里增添点年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书《我的父亲季羡林》发布会上的季承

此时季羡林匆匆地走来,看着家人打扫出来的客厅直接选择忽略,而当发现客厅物件格局变动的他直接火冒三丈。

季羡林劈头盖脸的质问季承:“我的花呢?!”

季承知晓这盆花,它是被楼上扔掉后父亲捡回来养的一盆君子兰。

季承和家人们深知父亲对花的爱惜,为了在收拾客厅时不磕碰到这些花花草草,在工作之前就将它们转移到了对面单元的大厅。

得知消息的季羡林马上去寻找,但并没有找到。寻花未得的季羡林回来大发雷霆,厉声呵斥:“谁把我的花扔掉了?”

因为一盆花的丢失父亲如此焦急,而对家人却是不闻不问。

季承望着父亲委屈气愤交加,一时间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赌气回答道:“我把它丢掉了。”

这句话彻底引爆了正在气头上的季羡林,父子两人开始激烈的争吵。

“谁给你的权利在我的家里丢掉我的东西?不要以为你是儿子我就要指望你给我养老!”

季承听到这句话心如刀割,大声说道:“我几十年累死累活就在为你养老,你却如此说我?”

“那是你自己乐意,你的心思最清楚,你那都是为了你妈,我们断绝父子关系!”

一时间两人把积压在心底多年的愤懑全都爆发了出来,季承做梦也没想到父亲说出如此绝情的话。

也做梦都没想到在父亲心里,自己的孝顺敬重竟然是这种面目。季承一生对父亲顺从尊敬,但在父亲眼中却始终是个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季羡林葬礼上的季承

此时季承失望至极,本欲夺门而出的他被父亲的秘书拦下。而此时保姆也找到了放在角落里那盆君子兰。

季羡林这才稍稍收起自己的怒火,也对刚才的口不择言进行了一番检讨。

但是这次的矛盾却没有在根本上得以化解,两个人的心里都因此事结下了一个疙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季羡林与妻子晚年合照

第二天的新年晚宴,季羡林赌气拒绝出席。也同时取消了每年春节必举行的家庭聚会。

直到后来在季羡林秘书的调停下,双方僵持的关系才得以缓和。但这次的矛盾让双方的芥蒂变得更加根深蒂固。

矛盾之后的生活依旧一成不变,季承仍旧每天伺候老人打理家事。而季羡林则也如往日一样每天不闻不问,只是照顾自己的花花草草。

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1994年12月4日,那天季承正在门外做活,季羡林突然走出门口。

站在门前严肃地对季承说道:“你很聪明,以后你就不要再来北大了。有些话等你母亲去世之后我再找你谈。”说罢转身离去。

季承怎会不知道父亲此话意味?

如今的季羡林一家上下全都居住在北京大学的朗润园里,而季承和北大除了这个家庭也再无更多的关系。

对于父亲告诉季承不要来北大的话,只是委婉的逐客令罢了。季承呆在原地良久。

季承没有想到父亲竟然如此的决绝,就此父子两人的关系正式宣告破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解的父子:季羡林与季承

而就在两天之后,季承的母亲因病离世。母亲的离世坚定了与父亲决裂的决心,就这样季承搬出了季家。

可谁曾想这一次的决裂竟长达十三年。

季羡林对家人的冷漠大多来自于对婚姻的不满,从而衍生出对子女的芥蒂与隔阂。

而季承对父亲的隔阂则来自于父亲对家人的冷漠以及毫无温情亲情可言的家庭关系。

两个人的矛盾是在几十年的生活中积聚而成,而固执的双方都不愿踏出本能让事情发展更好的一步。

季羡林并不愿融入这个家庭,面对儿子对自己的不满也从没有想过去挽回。

而季承面对对家人冷若寒霜的父亲十分怨恨,对母亲对家庭与父亲的无私奉献季承则深深的感觉愤懑与不值。

好在亲情的坚冰最终迎来了和解。

十三年的分离让父子双方不但有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消化双方的矛盾,也让双方更加客观的审视自己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季承正面照

此时的季承已经年过半百,人生阅历的增加已让他没有当年的气盛,而对父亲的怨恨也被时间所冲淡。季承最终选择了释然。

此时的季羡林多年的孤独也让他终于开始正视自己对家人的冷漠与刻薄。对儿子十三年间的决裂他选择了原谅。

2008年11月7日,季承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前来看望生病的季羡林,面对这十三年间的第一次看望,季羡林选择了欣然接受。

双方对过去的往事都选择一笑了之。季羡林并没有怪罪儿子十几年间的缺失,季承也不再怨恨父亲之前的冷漠。

季承陪伴着父亲度过了最后的时光,直到季羡林离世。

在父亲去世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季承写下了《我的父亲季羡林》一书,让世人了解一个不为人知的“父亲”季羡林。

虽说常在下笔之时,仍旧还有一丝对父亲冷漠的怨恨和对母亲奉献的不值与惋惜。

如此种种仍旧季承的心底仍旧不会选择原谅,但是他选择了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