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现在但凡有点能力的家长,都会努力往上爬,然后带着孩子,在更好的城市生活、学习。

一位发小一直觉得,孩子的发展在于个人,而不在于学校。

所以,在发小将孩子带去城市上学的时候,家里老人都是反对的,觉得在家上学不也挺好。

发小是这么说的:“学校都大差不差,但是,去了城市,孩子见得世面,就不一样了!

只是,去了城市,才算是见世面吗?

01 你知道,什么是“见世面”吗?

“见世面”的出处,是曹雪芹《红楼梦》的一六回:

果然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

这句话,是王熙凤所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面的“见个大世面”是元妃省亲的时候。

后一个“没见世面”的,是指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事情。

可见,两个“世面”都是少有人,并很少有机会能够看到的,这都属于“皇驾”。

这里的见世面,其实我们所理解的“见世面”,是类似的:便是指,见很多我们从未见过的东西,见得越多越好。

所以,为什么很多家长削尖了脑袋,也要将孩子往大城市里送?

就是想让孩子见更多的世面。

身边的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见世面,会带孩子去旅游,去打高尔夫,去坐游艇,去学习马术等等。

然后,孩子去学校里炫耀,就等同于在说:我见过世面了。

还记得5岁之前,我们还从未带仔仔出过远门,然后周围太多的亲戚朋友都在说:带仔仔出去啊,孩子要见见世面的!

出去见得多,就是“见世面”了吗?

我并不这么认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打高尔夫、参加夏令营、旅游等,是一种见世面。

那么,农田里耕种,树上捉虫、喂养鸡鸭鹅狗,是否也是一种见世面?

而且,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见过世面”,但是他们的成就,却并非“见世面”的人所能比得了的。

比如,马塞尔·普鲁斯特自幼患有哮喘,大学毕业后也因身体问题,无法出户,但是,他写出了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以及很多其他出名的作品;

再比如,康德,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小镇,也没有结婚,但是,他却成为近几个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们都属于我们眼中“没有见识”的人群,毕竟一个不出户,一个不出小镇,但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绝对不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人能够取得的。

或许,他们天赋异禀。

但是,也值得我们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见世面?

在我的理解中,所谓的见世面是指:看到了世界的多面、不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知了。

带孩子从城市走到乡下,去看了知了,这便是多见识了一个昆虫,算不算是长了见识?

但是,长了多少见识?

认识了“知了”这个昆虫,算是长了见识。

不但认识了“知了”,还知道知了的孵化、生长、繁殖、食物链、死亡等等,这也是长了见识。

所以,所谓的“长见识”不只是看到了“表面”,而是更深入地了解、思考,才算是长见识。

最终,我们通过看见世界的不同面,不再局限于自己的认知,才是长见识

你觉得呢?

02 从小培养孩子3个习惯,才能真正“见世面”

在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见世面之后,再回到我们的正题:如何培养孩子“长见识”的习惯。

这3点,家长们要做到。

第一个习惯:大量阅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或许有人会说:我儿时读过的书也不少,并不影响我现在做了一个平凡的工作,过着一个平凡的生活。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不一定是给我们更好的生活,但一定是能够给我们充足的精神食粮。

钱锺书先生曾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那么也只是个邮差。”

大量的阅读,能够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我们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能够载着我们过去;

我们无法经历的人生,阅读能够带领我们体验。

读书,真的能够充盈我们空虚的人生。

当然,我们得带着思考去读书,甚至有些书,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阅读。

就如前面提到的《红楼梦》,我带着仔仔读过很多遍,甚至很多版本,还听过不少解说,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与感悟。

所以有时候不得不感叹:阅读,真的很奇妙。

因此,哪怕出生在一个小村落,也不需要担心自己没见识,书籍,便是带你家孩子“见世面”最好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习惯,带着思考,去旅行

又是一年的旅游旺季。

到了暑假,哪怕是在酷暑,也阻挡不了家长们带着孩子去旅游的心。

只是,为什么去旅游?

现在特别流行“打卡式旅行”,短时间内,到经典打个卡,就代表我来过了。

我不反对旅游,有条件的家庭,确实可以多带孩子出去多见识。

只是,你来过了,是否留下了什么?

无论是去不一样的国外,或者是去繁华的城市,又或者是文化古都,其实都一样,不一样的是,孩子去了这个地方,有怎样的思考?

每次带仔仔出去旅游,我们从不是为了去而去。

比如上一次去扬州,是为了感受“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景色。

在去了之后,才感受了这一方土地不一样的风味与人情,就比如扬州人不能缺的早茶,以及了解了扬州干丝这一道历史悠久的淮扬传统名菜。

当时在扬州,有太多像我们这样的游客,有很多孩子,有的在抱怨:不好玩、不好看、不好吃。

当旅游不带思考,那么对孩子来说,是没有意义的,甚至还不如去他们钟爱的游乐场。

带着思考去旅行,才能让孩子见识到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更多的景,才能见识到世界不同的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个习惯,用心,去感受生活

有一次在赶地铁的时候,列车快要进站了,远远地,已经能够看到列车的灯光。

忽然听到旁边的一个女孩对妈妈说:“妈妈,我感觉地铁里面的风,像是趵突泉的风。”

一旁的妈妈,真的是不扫兴,她回应女儿:“嗯,妈妈忽然感觉,又去了一趟趵突泉!”

孩子每天上学,写作业,有多久没带着孩子去好好感受生活了?

其实最好的见识,真的就在我们的身边,哪怕有些事情,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已经疲于应对。

路边的小野花,开出了花骨朵儿;

小区的流浪猫,生了一窝可爱的小猫咪;

楼下的邻居大妈,又因为做家务问题和老伴儿吵架了……

每天急匆匆地过着,你会觉得生活甚是乏味、无趣,孩子也满是烦躁。

但如果,家长每天带着孩子去感受、观察、品味生活,你会发现,孩子是快乐的,写出来的文字,都是有生命的。

因为在感受生活这个过程中,孩子就在思考,在观察,在领悟,孩子的见世面、认知,就都在成长。

世面,源于生活。

话题讨论:你觉得,怎么做才能带孩子见世面呢?

PS:图片源自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