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的眼镜片,一双充满老茧的双手,外表看似狂野奔放的他却有着一双巧手,他将一本本沉重枯燥的书籍变成了“奢侈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如今科技信息化时代,他却反其道而行,13年来他闭门研究一项十分冷门的技术,这项技术直到如今也只有他一个人能做到。

没人支持没人理解,没有经验的他就靠着整天吃馒头清粥度日,身为北漂青年的他却将这项实失传千年的技术带到了大家面前,他到底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老的传统文化

一幅近百米的卷轴轻轻拉开,里边的内容像秘密一般向外倾泻,错落有致的纸张随着微风轻抚犹如凤凰尾巴摇曳生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轻轻一翻,书中密密麻麻的文字随着纸张翻开若隐若现,没错这是一本书籍,更是一种失传千年的工艺——龙鳞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鳞装也叫“旋风装”,他的出现要追溯到唐朝时期,根据相关史料记载,盛唐时期伴随着文化发展书籍层出不穷,当时的书籍订装方式大概分为“卷轴装龙鳞装蝴蝶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常常将书籍称作美好诗意栖息的空间,字里行间将一幅幅美好广阔的画面展现在大家面前,然而浩渺无垠的书海中,这项古老的技术遗留下的实物实在太少

现如今存在唯一一卷龙鳞装藏书《刊谬补缺切韵》收藏在故宫博物馆中,这卷书册实唐朝王仁煦所作,然而遗憾的是该书籍并不会外展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品《刊谬补缺切韵》

龙鳞装的制作和过程十分复杂且消耗时间,因此直到如今这项古老的工艺技术已近失传,龙鳞装在古代是皇家才能享受到的阅度体验,因此普通想要目睹这项风采简直难如登天。

但就在2008年,一个年轻人无意间看到一本泛黄的古籍,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对龙鳞装的描述,正如他所讲,难以想象几千年前的古人竟有如此精美的手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更好的传承,他毅然决然的辞去铁饭碗工作,此后整整13年的时间他窝在自己的出租屋开始潜心研究这项失传许久的手艺

两年的时间,他亲手制造的龙鳞装书籍《三十二篆书金刚经》问世并斩获了“中华印刷大奖”金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就是我国如今唯一的龙鳞装非遗文化传承人——张晓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捞”书籍

1981年张晓栋出生在河北张家口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忙于生计四处奔波,在张晓栋的印象中自己很小就开始独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家庭普通但张晓栋的父母都十分喜欢看书,家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而小小年纪的张晓栋深受 父母影响爱上看书。

他喜欢在文字,喜欢在书海中遨游,文字和插图在书中像建筑一样有序的排列着,随着阅读翻一页一页的翻开,带来无限幻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只有在读书时,张晓栋焦躁玩闹的心才会归于平静,随着年龄增长张晓栋对看书的热爱只增不减,到了大学他对看书更是日渐沉迷,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

然而长久的接触下来,张晓栋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他很想知道这些厚厚的书到底是怎么制作的,也正是有了疑问才有了后来他与龙鳞装的不解之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晓栋四处查阅关于书籍的制作被其中的奥秘深深吸引,时间转眼来到2006年,张晓栋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与自己航空专业的工作。

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放不下对书籍的热爱,两年后便辞去工作到一家印刷协会一边工作一边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从此刻开始,他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13年,逆流而上

在印刷厂工作他接触到了许多书籍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而他也正式进入书的圈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年互联网大肆兴起,电子书开始大规模普及,纸质书本和市场都遭受到了严重冲击,也正是这一年张晓栋了解到了龙鳞装,了解到这种古老的装帧形式,更多的还是被古代匠心精神所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没人传承,那我就来当第一个吧”。

张晓栋毅然决然的辞去工作开始全身心投入到龙鳞装的复原和传承中,无数个日日夜夜张晓栋沉溺其中重建这项工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没有经验和背景,甚至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但他有着超出常人的意志力,凭借对书籍的热爱和想要出人头地的梦想,一次次向前。

为了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他日复一日的登门拜访业内专家,博物馆的院长,古画修复专家,中国书籍设计大师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晓栋虽不然是他们,但他依然厚着脸皮虚心求教,他经常站在门口等好久,也正是这份坚持让有着经验的前辈们看到了他的决心,愿意倾囊相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思路之后他便开始尝试制作,一次次样书打板和粘贴,出错了他就重来就这样循环着,为了找到合适的纸张他不断的购买和实验研究,几年时间下来他的屋子里堆满了废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鳞装的制作不需要太复杂的东西,更多的还是要有耐心和坚持,“一支笔、一把刻刀、一卷软尺、无数叠白纸”这边是张晓栋的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要制作出完美的龙鳞装就意味着一点失误和瑕疵都不能出现,正所谓差之毫厘缪以千里,为了更好的对书口误差率把控,张晓栋粘贴撕下不断重复着。

但张晓栋从不慌张,他不紧不慢眼神笃定的一点点刻画粘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十二篆书金刚经》是他制作的第一部龙鳞装作品,为了这部书籍张晓栋整整用了两年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作品用宣纸打底,整个卷轴翻开将近8米长,宛如一条青龙在纸上蜿蜒而行,给人带来极致的视觉享受和冲击,整整217页,每一页都是张晓栋无数心血和耐心的凝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他又用思念的时间作了《红楼梦》,这部作品他将120回的书籍以“折子”的方式,拢共作了做了8卷,一卷重量达到了50公斤,整个放在一起有一百二十多厘米,翻开长达数百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翻开书籍,便是龙鳞一般一页页的装帧生动形象,令人惊叹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他又再次基础上独创了“千叶系列”作品,而说起千叶的制作也是一次悄然,当时张晓栋带着作品《早春图》前往拉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春图》翘边样貌

但谁承想因为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缘故,使得画作上的纸张纤维流失,原本凭证的画卷都干巴巴皱着,书边还都翘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这次意外让张晓东发现新的方式,他用剪刀一点点按照页子中人物的边缘修建,最终竟呈现出一个2.5维的立体空间,别有一番韵味。

这种虚幻与现实连接是艺术形式就此诞生,之后他又借此技术制作了《千里江山图》《涟漪》等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张晓栋《经世再造·藏于游龙》个人书籍艺术展在北京成功举办

这一次他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项古老又精益的工艺。

十几年的时间里张晓栋制作了无数作品先后获得了20多项国家专利,而他也成为了我国官方认定的龙鳞装唯一传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舞台上,张晓栋轻描淡写的像大家讲述他这十余年制作龙鳞装的生活,讲到自己没钱时只能靠着吃咸菜喝白粥度日他也只是淡淡的笑着。

台上人波澜不惊,台下人感慨万分,其中的辛苦或许只有他明白,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项古老的工艺,对张晓栋来说,这就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