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的二号人物、行政院长汪精卫穿着笔挺的西装,参加在南京召开第四届六中全会,会议结束和大家一起拍照,这时候,老蒋因为临时有事,没有及时赶到,就在拍照结束的时候,人群中突然传出几声枪响,汪精卫中弹倒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精卫遇刺的消息传出,举世震惊,蒋介石也很意外,究竟是谁干的?我没有下命令啊!

还没等老蒋反应过来,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跑到老蒋面前撒泼:你要想杀他,直接杀就是,用不着这么偷偷摸摸的。

老蒋和汪精卫素来不和,案发后受舆论的影响,非常被动,气得他把戴笠找来骂了一顿,限戴笠三天破案。

刺客孙凤鸣当场也被卫士击中数枪,于次日凌晨伤重而死,使案件更扑朔迷离。

其实在刺杀案发生之前,已经有迹象显示出不正常,当时汪精卫春风得意,和大家站好队等待照相师摁下快门,可是照相师迟迟不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精卫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老蒋还没到,他几次派人去请,老蒋还是没来,最后汪精卫火了,亲自去找老蒋,老蒋给的理由很简单:今天来的人太多,太杂,建议汪精卫也要不要参加!

汪精卫管不了那么多,既然老蒋不愿参加,他就是老大,于是回去站在中间,和一帮要员们拍照留念。

哪曾想,刚刚拍照完,对面的人群中就有人大喊“打倒卖国贼”,随即连续枪响,汪精卫就中枪倒下了。一枪中左臂,一枪中左颊,一枪打在背部肋骨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后来张学良的回忆,枪响的时候,拍照的要员们吓得四处奔逃,就他和张继两人没跑,还把凶手抓住了!

张学良晚年接受媒体访问,谈起当年汪精卫遇刺的场景:“都吓跑了,连警察都跑了,什么警卫,那都跑了,就剩下我和张继两个人了,那凶手被我和张溥泉(张继)抓住了……

在这里,不仅让人产生了疑问。

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显示,刺客孙凤鸣在开枪之后,大家都逃了,张静江滚倒在地,孔祥熙一头钻到附近一辆汽车底下……张继迅速跑到刺客背后,将他拦腰抱住,张学良一脚踢落刺客的手枪,汪精卫的卫兵还击3枪,击中刺客的胸部。

凶手的手里是有枪的,只开了三枪,枪里应该还有子弹,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和张继二人,怎么有胆量不顾生命危险,联手抓住凶手呢?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件蹊跷的事情。

如今一些影视作品在拍摄这一段历史事件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就在凶手被抓之后,老蒋出现了,老蒋急匆匆地赶来,和一帮要员们一起,围着中枪的汪精卫,此时的汪精卫还躺在台阶上……

其实这种情景,按照当时的情况,应该不可能出现。

可奇葩的是,却出现了。

案发之后,老蒋在当日的日记中写了一段话:……余即下楼,见其(汪精卫——引者)已眠于地上,血流满面,彼犹以余两人之感情,能否恢复,能否谅解昔时误会为言。心滋悲戚,对泣无语。坐待其傍约一小时,医生始来,乃始敷药车往医院。而会仍未开,余乃入场催开会。会毕,往医院诊视,详察弹壳,乃为最旧之弹,必无伤于生命,此心始安。下午,连访数次,精神甚受刺激也。

老蒋有写日记的习惯,基本都是记录日常的大小事情,其真实性不容置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精卫受伤,第一时间应该是抢救,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把他送去医院,而且这个时候,生性多疑的老蒋,应该不会出现在汪精卫面前,因为谁都不知道人群中究竟还有没有刺客。

案发之前,老蒋迟迟不愿露面,案发之后,老蒋来了,丝毫不顾及有没有危险,人群中是否还有刺客。

第一个不合常理!

不但不及时送医,还一个劲地安慰汪精卫,前后长达一个小时,生怕汪精卫的血流得不够多吗?

再一个不合常理!

还是故意拖延时间,想让汪精卫流血而死?

一个生性多疑的人,突然产生了如此令人解释不清楚的行为,难怪陈璧君要上门找他闹。

在一些国府要员们看来,老蒋就是幕后黑手啊!除了老蒋,谁敢杀汪精卫?

可是他们也想不明白,老蒋那么精明的一个人,咋会光明正大地派人刺杀,干这样的蠢事?

不应该啊!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张学良晚年回忆此事时提到的张继。

其他人听到枪声都跑了,就张继和张学良两人没跑。

是不是很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