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在庄稼地里拔草

这张毛主席拔草的照片令无数人感动,这是毛主席爱民如子的真实体现,也反映了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照片中,毛主席看到油菜地里长了杂草,他直接蹲下来拔掉。从毛主席拔草的姿势来看,他有着丰富干农活的经验。

很多网友看后感慨道:“什么叫接地气?这就叫接地气!人民为何爱戴毛主席?这就是答案!”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经常前往基层视察,尤其对农业生产情况特别关注。据公开资料,1955年4月10日至17日、6月10日至18日,毛主席两次到浙江视察指导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来到金华视察

那么,这张照片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1955年4月的一天,金华地委办公室秘书科长章少静正在像往常一样上班,突然接到省委办公厅一名负责人打来电话,让他立即去处理一件事:从金华火车站到竹马之间的这段铁路两侧,在第二天不要安排社员去田地里劳作。

挂断电话后,章少静立即通知乾西乡工作组的负责人,告知上级的要求。当时当地所有人都不知道,毛主席要来当地视察。于是,当毛主席在查看油菜长势时,随行记者拍下的这张老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来到农村视察

毛主席这是临时决定让专列停靠庄稼地旁,当他下了火车后径直走到油菜地里仔细观察长势。1959年8月21日,毛主席来到金华地委办公楼开会,他当着会场众多当地干部表示,自己在1955年4月就来过金华,看到田地里麦子和油菜长势很好。

2018年,这张毛主席老照片刊登在报纸上。当已经90多岁高龄的章少静看到照片后,立即给记者打去电话,他在电话中说:

“你仔细看看这照片,照片中毛主席的随行人员中,金华地方官员一个都没有。这说明这次视察行为是处于保密状态的,没有提前通知金华地方官员陪同。另外,照片中的田野非常空旷,周围也看不到劳作的社员。毛主席背后远处的尖峰山隐隐约约,这就说明他所在的位置距离尖峰山比较远,而乾西这一带符合这一视角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这看似是一张照片,寓意深刻,再次说明毛主席非常看重对基层第一手资料的重视,所以他多次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早在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一文中,毛主席就写道: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么),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毛主席本人就是调查研究的高手,他曾多次深入农村最基层做过或组织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比如大家熟悉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等。毛主席认为只有深入最基层、深入农民群众当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毛主席说:“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至于前面提到照片中毛主席拔草的姿势很接地气,这是因为他年少时几乎每天都要干农活,父亲毛贻昌对他要求特别严格,这让他受到很多锻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父亲、堂伯父、弟弟合影

毛主席从识字开始,就痴迷读书,经常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看书,这让毛贻昌颇为不满,两人经常发生争吵。一次,南岸私塾塾师邹春培对毛贻昌说:“令郎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

毛贻昌却笑着说:“种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禄,只要算得几笔数,记得几笔账,写得几句来往信札,就要得了。”毛贻昌对待读书的态度,注定了他跟儿子之间会产生分歧,而事实也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回到韶山冲

1936年6月,毛主席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就提到了自己少年时期跟父亲之间的分歧。毛主席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给我们吃的又是最差的。”

不过,在毛主席的不懈努力和母亲文七妹的支持下,毛贻昌最终妥协了。1910年秋天,毛主席离开韶山冲,前往湘乡东山小学堂读书。从那时开始,毛主席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一生,而他回故乡的次数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