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王阳明是一个传奇。

成化八年九月初十那天,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姓王的官宦家庭里,有位老夫人做了个梦,梦见有位神仙脚踩祥云来到自己府上,把一个孩子交到她手里。

醒来之后,她那怀孕十四个月的儿媳便腹痛难忍,挣扎着生下一个男婴。

老夫人认为,这个孙子就是神仙恩赐的,于是给孙子起名“王云”。甚至干脆连同孙子住的地方也起名叫“端云楼”。

自从王云诞生之后,王家二老便对他寄予厚望,毕竟他是神仙托梦而来,所以全家人都认为,他定会有大出息,至少比做官的父亲还要有前途。可偏偏事与愿违,王云到了五岁那年,还是不会说话,任凭家人怎么教,他都不肯开口。

有一天,一位得道高僧路过此地,见到小小的王云,忍不住叹了口气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家人连忙询问高僧所言何意,高僧偏偏摇头离去。王云祖父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高僧的意思:这么好一个孩子,可惜道破了天机,说出了他的来历。

想到这儿,祖父连忙翻阅典籍为孙儿改名。当他翻到《论语·卫灵公》这段时,看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一句,觉得甚是合适,便为王云改名为“王守仁”。

说来也巧,改名后不久,那孩子便开口说话了。长大后的王守仁,果然不负家人厚望,成了明朝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他融合儒、道、佛三家之精华,独创了“心学”。由于他号阳明,又被后人尊为王阳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王阳明的成就很全面,可以说能文能武。

打从读书那会儿,他就对先生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在十八岁那年,他拜见了当时著名的理学家娄谅,两人促膝长谈,相见恨晚。

娄谅向王阳明讲授“格物致知”的理论,王阳明大受震撼,回家之后,便不眠不休地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最终却什么都没发现,自己反而病倒了。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后来,他基于这次经历,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这是后话。

十年后,在科考之路上屡战屡败的王阳明终于考中了进士,入朝为官,展示出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先是剿灭了连年扰民的悍匪,接着又平定了宁王的叛乱,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却因为得罪了掌权的宦官,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

龙场的环境异常恶劣,不仅气候无常,而且瘟疫肆虐,简直是水深火热,苦不堪言。可王阳明偏偏在这个艰苦的环境里越来越沉静。他不断地反省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

一天夜里,他闭着眼睛“向内求”,突然一个念头窜入脑海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就是,人心才是感应一切的根本,如果忽略了内心的感受,只求表面的真理,那就是大错特错。

这一理论成为了后来的阳明心学的核心,而这一夜,便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悟道后的王阳明,带领当地百姓摆脱贫困,把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治理得井井有条。

几年后,王阳明因病告老还乡。他乘着一艘小船沿水而下,病逝在途中。小船载着王阳明的遗体缓缓驶过,两岸的官兵和百姓纷纷披麻戴孝,自发地为王阳明送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王阳明离开了,他的传奇却流芳百世。

数百年来,国内外有无数学者研究过王阳明的生平与学术理念,其中,有一位日本学者的成绩非常突出,他就是冈田武彦。

明治四十一年,冈田武彦出生在兵库县姬路市的一个小小的渔村。这是一个圣人代出的地方,被称为“播磨圣人”的龟山运平就生活在这里。

冈田武彦的祖上一直以儒医为业,什么是儒医呢?就是一边给人治病,一边向人们传授儒学。冈田武彦的父亲对儒学更加痴迷,他干脆舍弃了医生的行当,跟已经隐居在白滨的龟山云平学习儒学,除了在学校教书以外,业余时间都在免费教村里的年轻人读《论语》,因此被称为远近闻名的“白滨圣人”。

在父亲的熏陶下,冈田武彦从小就对龟山运平的著作《节宇遗稿》爱不释手,可以说,这本《节宇遗稿》就是他的儒学启蒙之书。

中学时期的冈田武彦,最崇拜自己的校长。由于这位校长曾经做过禅僧,冈田武彦便经常向其请教什么是坐禅。校长不仅耐心地为其讲解,还经常教他宋朝儒学家周敦颐的哲学思想。长大后的冈田武彦每每谈起这一时期,总会强调,这是自己受到的关于宋明理学的第一次启蒙教育。

高中毕业后,冈田武彦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对他有着重要意义的恩师:楠本正继教授。

当时,57岁的楠本正继刚刚结束了在德国的留学生涯,回到日本后,他一直以德意志哲学方法来解读中国哲学。当时,他在大学里开设的课程有古代思想史、东方哲学史、易经、易传、庄子、孟子义疏等,这些恰好都是冈田武彦最渴望学习的知识。

大学毕业后的冈田武彦成为了中学教师,然而由于身体病弱,家境贫寒,他的生活一直过得十分窘迫。在这段时间里,他先后经历了结婚、生子、丧妻等大起大落,精神也屡屡受挫,唯一支持他的只有陆王哲学。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楠本正继对他的引导更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楠本正继带着冈田武彦几次访问中国,用耳濡目染的方式对他进行启发。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冈田武彦对王阳明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立志要深入地研究王阳明,把王阳明的精髓发扬光大。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0年,冈田武彦著成《明末之儒学》一书,并凭此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此后,更是编纂了《日本阳明学大系》《日本朱子学大系》《王阳明大传》《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和《日本人与阳明学》等巨著。

为了更好地研究阳明学,冈田武彦又数次访华,成了来华访问最多的日本学者之一。他还特地重走阳明路,探寻王阳明生前的足迹,先后7次组织团队考察王阳明遗迹,持续10余年,走访中国8个省区的80多个城市,其足迹遍布浙江、江苏、贵州、广东等多省,行程多达2万多里,前无古人,可谓壮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冈田武彦一生写过大量的有关王阳明及阳明学派的论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晚年的著作《王阳明大传》。遗憾的是,当此书于2002年12月开始出版时,冈田武彦已身患重病,没等这套书全部出版,他已经与世长辞。

《王阳明大传》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部头,全文共56.9万字,可谓洋洋洒洒说尽了王阳明生平与学说的所有细节。对于有一定知识背景、对心学及王阳明有相关了解甚至是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巨著,然而对想快速了解、简单掌握阳明心学的读者来说却颇有难度。

今年,“好读”出版公司出版了冈田武彦的《王阳明新传》,是给刚接触王阳明及心学读者的入门级图书,全书11万字。书中用平实通俗的笔调,结合丰富的历史物料,详略有当地叙述了王阳明的一生和他思想的形成过程,重现了王阳明德行、言论、思想独特且不朽的圣人形象。书中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王阳明从出生、仕途、龙场悟道、受难及晚年讲学等部分,讲述了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与多舛经历,字里行间渗透着阳明学的思想精髓和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很多文章短小精悍,非常易读,并且从外部视角进行解释,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在《再次落第》这篇里,全文是这样的:

弘治九年(1496),二十五岁时,王阳明再次参加进士考试,却再次落第了。当时有人因科举落第而羞愧难当。见此情形,王阳明便安慰他们,说道: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据说有识者闻听此言后大感佩服。

再比如《阳明五溺》这篇里,全文是这样的:

王阳明的论友湛甘泉在《阳明基志铭》中列出了如下“阳明五溺”: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王阳明从异端(佛、道学说)转向儒学的动机在于他动了孝念,这一点也让人颇觉有趣。当然,儒家向来重孝,甚至将其看作百行之本,而若将朱子学与陆王学相比较,陆王学的重孝倾向显然要大于朱子学。

可以看出,冈田武彦的讲述凝练不拖沓,讲解也深入浅出,就像一篇篇小小的寓言故事。加之翻译老师徐建雄的行文风格精准通俗,更加深了良好的阅读体验。

可见,作为传奇的王阳明,不仅在国人心目中是圣人,在海外也颇有声望,读一下日本人写的《王阳明新传》,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王阳明,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