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3日,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发文,谈及一位女士找他聊感情的事时,首先盛赞此女士“不显老”:

“一见这女士,我就惊讶得不得了,哪里是50岁的人哟,分明就是30来岁。刘晓庆那是老黄瓜刷绿漆,这位女士却是老黄瓜不用刷绿漆,天生绿、自来绿、永远绿”。

“您还别说,这世上真有一种人,永远不老,您说人家怎么生长的?怪不得我这40岁男朋友动心,换上我也不够坚定了……”

此后,王旭明描写了女士叙述自己感情经历的故事,最后,王旭明如此感慨道:

“那晚,我和女士谈了很晚,甚至谈到她们隐密的私人生活。我当然知道,我帮助不了什么,只是听一个倾诉、看一个眼神,一个人这一生中,也许是最难忘几个小时……”

王旭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现在仍经常在网上舞文弄墨,应该算得上是一介文人了吧?

当然,更确切地说,王旭明应算是“官僚出身”的文人——他曾经做过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离开官场后,王旭明曾出任语文出版社社长,在其任下,修订了一套语文教材,其主张将周杰伦的《蜗牛》歌词放进课本;再加上其任社长期间,因删去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还曾引发不小的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开官场与文化机构之后,王旭明经常在自媒体平台发文,对各种社会热点,特别是教育方面多有言论。

或许,因为没有了官方身份的束缚,其颇有点儿放飞自我的意味,比如,他这篇谈情感的文章,最后一段的描述,是不是氤氲着无比暧昧的气息呢?

同时,王旭明对于今年已74岁的老演员——刘晓庆,使用的这句嘲讽式表达:“那是老黄瓜刷绿漆”,也显得不太优雅了吧?

这并不是说,人们就不能如此说道刘晓庆了。这位老演员的一些美容、化妆,确实有点过了,公众对其讽刺,仍属正常事。

但是,对于王旭明而言,毕竟,作为曾有一定地位的官员,还曾贵为知名的语文出版社社长,现在仍在为文写字,算得上是有一定地位和知名度的文人吧?——那么,作为中国的文人,现在都如此没有了优雅的风度吗?

中国历史上,文人代表着精英阶层,历朝历代的文官——甚至是武官做到一定层次,也同样是文气很足,更可能是文采飞扬,比如岳飞等。

数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到了如今,进入更为文明发达的当代社会,可我们的文人,对于一位老演员——即使算不上是老艺术家的刘晓庆,难道像王旭明这种层次的文人,不应表现得更为儒雅、优雅一点吗?

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也有“文人相轻”之说,但同样也有“高山流水”的琴瑟相鸣,文人相重、相敬的美好传统同样存在——且这才是中国文人传统的主流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鲁迅先生专门论述魏晋文化时,就提及了当时文人的“气韵风骨”之特征。

中国古代文人讲究的“气韵”,就是一种风度,它可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也可以是“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还可以是文人们一起赋诗歌吟,哪怕是放浪形骸,也不失文人之品味。

而“风骨”的存在,才是中国文人令人仰视的最重要一点,曹丕在《典论》中称:“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陶渊明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苏轼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都让后人从这些高雅洁士的文人身上,看到中国文化的根与骨之所在!

即使是战乱频仍的民国时代,中国文人的文雅庄重、互敬互重、忧国忧民之风度与风骨,仍显得极为厚重。

不过,到了解放后,当文人们一度成了“臭老九”时,中国几乎从此再难现“文人群体意识”的彰显了。

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文人不仅被集体打压到尘埃里去了,更可悲的是,文人之间的互斗与倾轧,也更为惨烈;像巴金老人都为自己在那时的表现而惭愧,后来写出反思的《真话集》;还有像范曾、余秋雨遭到诟病,都与他们在那时的一些“文攻武卫”表现有关——在这种断层式和断代式的文化疾速下旋中,所谓的“文人雅士”之风度与传统,直到如今,都难以重现了。

那时,当有人询问,伟人对此称:“……有人问,鲁迅现在活着会怎样?我看鲁迅活着,他敢写也不敢写。在不正常的空气下面,他也会不写的,但是,更多的可能是会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样的年代里,如果鲁迅在的话,他到底是“敢写还是不敢写”呢?——相信答案并不会太有异议吧?

再举个最近的例子,近来,中国首位和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突然被一位以“爱国”为名的“流量追腥逐臭”者叮上了,这位博主两年多来,一直对莫言举报、投诉和起诉,甚至多次声称“告不倒莫言,我就使用暴力”,但看看中国的文人圈、文化圈,几乎难见有头有脸者出来,为莫言说过只言片语。

当然,这相对来说,还算是好的,没有人对莫言背后插上一刀,都算是一种无声的相对支持了!——中国文人不仅没有了优雅风度,更没有了谔谔骨气,也谈不上真正的文人意识与文人精神了。

所以,现在出现了像王旭明这样,一个有头有脸的官僚出身之文人,对于一位快80岁老太太的艺人刘晓庆,公开发文嘲讽其是“老黄瓜刷绿漆”,也就显得见惯不怪了。

只是,这种从优雅的风度,到独立硬朗的骨气,都在渐渐尽失的中国文人阶层,已几乎难在中国的文明发展过程中,还能刷出多少令人侧目,或为之仰视的存在感了,这难道不是中国文人和文化传统的一种悲哀吗?

当“不怕流氓有文化,就怕文化人耍流氓”成了现实,当文人们只为五斗米折腰,成了跪拜于权力、资本面前的奴隶时,已经可以说,中国的社会中,将不会存在所谓的“文人阶层”了!【原创评论:瑜说还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