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的强大气场


——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四气”养成

蔓 琳

在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门口,我与一棵木棉树撞了个满怀。这棵生长了两百年时间的树,让我对木棉有了全新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校门边,那棵伟岸挺拔、树龄200年的攀枝花。

我一直以为木棉树都是直直的、高高地挺立,铺天盖地地开着红花,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英雄气,而这一棵木棉树,它主枝干粗壮遒劲,分枝却是盘踞蜿蜒地向不同方向伸出长长的枝条。它们纵横交错地朝着天空,像无数棵渴望雨露的小树苗,摇曳着不同的姿态向着蓝天……身处其中,有一种强大的气场围绕着,虽然不是开花的季节,这密密匝匝的生命力依然让我为之震撼。它长在仁和思源实验学校的大门斜对面,如同一种隐喻,竟让我对思源学校生出一种期待和敬畏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枝繁叶茂的攀枝花犹如辛勤的园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的成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充足的养分和时间的积累。从一棵小小的树苗开始,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风吹雨打、阳光雨露滋润,才能逐渐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有用之才。教育亦是如此。

仁和思源实验学校是一所新兴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2018年,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攀枝花市仁和区委、区政府筹资1.3亿元创办了这所学校,主要面向农村孩子,“让普通百姓子女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也是在这一年,罗勇校长通过全国竞聘,成为思源实验学校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

作为一个从贫困农村走出来的校长,这些年,他始终保持一颗初心,那就是让更多农村家长重视教育、转变教育观念,让更多农村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让更多贫困孩子能像当年的自己一样,用知识改变命运,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充满自信地走入社会。

正因如此,罗勇校长在从教之初便意识到一个人精气神的养成是成人成才的重点,因而他非常重视精气神的培养。他提出,学校是师生“养气”的地方,所谓“养气”,往大了说就叫精气神,再说大一点,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正气、志气、大气、灵气。校无正气则邪恶生,生无志气则身不立,人无大气则心郁结,人无灵气则落平庸,学校的气势气韵影响和决定着师生的气场。

罗勇校长说:“首先当一个人一身正气,他走到哪里都不会迷失自我,而志气更是我们每个孩子需要培养的,虽然我们是农村学校,但‘人穷不能志短’。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从入校这天起就知道,我的起点与他人不同,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缩短和城市孩子的差距,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我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这个远大不是指多么高远,够不着,而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所谓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

学校还努力培养学生们的大气,让孩子们内心足够强大,不小气,不斤斤计较,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耿耿于怀。而培育孩子们的灵气,更是“养气”的重中之重,“灵气”说的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不只有学业成绩,还要有个性特长的发展,人与人才的区别就在于才能与专业技能的不同。所以,学校不仅在文化学习上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也在丰富学生的生命形态、培养学生的精气神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学校组建了80多个艺术体育社团,书法、音乐、插画、茶艺、围棋、象棋、篮球、航模、机器人……各种艺术和体育的培养,各类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技能主题教育等等。学校让学生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努力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举行各种比赛和活动,让孩子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因而让学生们更加自信地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5月30日,四川省省直作家协会在思源学校举行采风活动。

除了学生“养气”,罗勇校长还提出学校也是老师们“养气”的场所。

现代教育的师生关系,看似越来越民主公平,但其实师道尊严等传统观念已在人们心中渐渐远离,教师的教鞭被没收,教师的惩戒权也不敢实施,对于教育,其实很难评判得失。

思源学校在2019年举行了一个家长向教师赠送教鞭的活动。这个事情最早是源于学校一个家长的自发行为,他的孩子在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信任,他给老师送了一把戒尺,意思是说,他把孩子交给老师,希望老师放心大胆地去管教。这其实表明老师们教育教学的行为,得到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后来,学校把这个自发行为变成学校新生入学的一个常规仪式,仪式上,爸爸妈妈对学校的老师深深鞠躬,然后当着所有孩子的面,将戒尺交到老师手中,老师也会对家长郑重回礼。这一幕还是非常震撼。学校的戒尺不是用来随意惩戒学生的,而是悬挂在教室里。这份庄重,就是告诉孩子,在课堂上,教师是有尊严的,是需要去尊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一角

罗勇校长说,他不会做一个跪着办学的校长,也不会让他的老师跪着教书,跪着教书的老师是教不出站着的学生的。

对于学校教师的成长,罗勇校长充分信任并且愿意放手,只要老师有想法,愿意行动,那就让他们踏踏实实地做。优秀的老师都是靠个人魅力在影响孩子,能让学生充分地信任、亲近,只要孩子喜欢某个学科的老师,他就愿意去学,因为他觉得学不好对不起老师,这是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古人有句话叫“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教育的真理。

学校针对教师进行各种培训,专业能力、家校沟通、心理疏导等等,提升老师们的综合素养。罗勇校长是做德育出身的,所以在他的理念中,更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良好思想品行、道德素养的养成,在他看来,这些都比学识更重要。学生一定要先学会做人后才能做学问,人品不好,知识越多,破坏力越大。所以思源学校的老师们,也不能只会教书,而是重在如何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5月30日,四川省省直作家在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集体采访调研。

这一个阳光炽烈的上午,罗勇校长陪着我们,走走停停,一边讲述他的办学理念,一边陪我们参观着学校的图书馆、体育场、食堂和劳动实验基地。我看着罗勇校长朴实的笑容,突然有些恍惚,想到校门口那棵两百年的木棉树,那些不按常规生长,而是赋予他们不同形态的小枝干,同样努力却不同方向成才的状态,不正是思源实验学校的写照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5月30日,著名作家、书法家牛放先生为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馈赠墨宝。

罗勇校长和他的教师团队将仁和思源实验学校生长成一棵主干粗壮,根基牢实,养分充足的大树,让孩子们像小枝杆一样,在这棵树上以不同的姿态向天空蜿蜒盘旋,努力生长,他们坚持不懈培养的“正气、志气、大气和灵气”,凝聚在学校的四周,成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一种有着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强大磁场将让这里开出更多更美的花朵来。

作者简介

蔓琳,著名散文诗人,历任中外散文诗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散文诗世界》编辑部主任、成都市锦江区作协主席,现为中国散文学会成都创作中心主任、四川诗歌学会副秘书长。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蔓琳

摄影:杨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