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桦川县种植食用菌、绥棱县种植大蒜、拜泉县养殖和牛……近年来,黑龙江各地积极探索“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如今,在黑龙江的广袤土地上,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正蓬勃发展,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潜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坚实支撑。

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业

在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星光村平菇种植基地,一栋栋大棚在乡村田野间显得格外抢眼。走进大棚,一排排整齐的“小雨伞”便映入眼帘,一朵朵平菇从菌棒里争先恐后地探出“小脑袋”,工作人员正手法娴熟地采摘平菇。“采摘好的平菇会按照大小分筐上称,等待发货。”工作人员介绍说。

“平菇种植大棚都是由以前的废弃大棚改造而来的。我们现在有4栋大棚、75000左右个菌包,产量在3000斤左右,都是订单销售。”平菇种植基地负责人梁宗广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技术人员在大棚内剪枝

据平菇种植基地技术人员介绍,平菇又称秀珍菇,生长周期短,投资小且见效快,而且大棚种植蘑菇不受季节限制,每年除了休棚期,可以连续种植10个月。同时,管理相对比较简单,只要掌握好湿度与温度,平菇就会长得旺盛、产量较高,带来的收益较为可观和稳定。每到采摘季节,平菇种植基地都会迎来大批村里务工人员。

“这个场子离我家非常近,十几分钟就到,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块钱,活还不累,感觉挺好。”平菇种植基地务工村民曲云龙说。

在绥棱县上集镇稻香村,村民徐进宝正在自家小园的蒜地里锄草,村里发展大蒜产业,让像老徐一样的村民有了额外收入。上集镇政府科员秦书彬介绍,上集镇2023年引进了5台黑蒜加工设备,通过发酵加工后的黑蒜能卖到每市斤60元,是普通大蒜的8—10倍,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今年预计在10月开始加工黑蒜。今年上集镇种植大蒜850亩,比去年增加200亩,带动800多户农户增收。

为推动大蒜产业发展,稻香村通过统一种植、统一田间技术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为蒜农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不仅提高了大蒜质量,还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引来辽宁、阿城、开原、山东等省市的客商竞相收购。此外,稻香村还打通过响含硒大蒜品牌,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友谊县友谊镇寒地绿色果蔬种植基地超级大棚,吊蔓西瓜、香瓜、黄瓜、番茄等果蔬已经陆续结果,农民正在剪枝、授粉,忙前忙后,一派繁忙景象。

“每个超级大棚面积都达2000多平方米,我们利用大棚滴灌优势,把喜水的黄瓜和不喜水的柿子同棚种植,科学管理,目前看长势很好。”友谊县北方甄选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郑立介绍,今年,该合作社首次尝试分段试种植、多品种管理,探索科学有效的种植方法把习性不同的两种作物同棚种植,增加土地利用率。

大棚技术人员表示,大棚采用了两种种植西瓜、香瓜的技术。其中,一个棚采用的是传统的地爬种植方式,这种技术使得瓜类作物能够更早成熟,满足时令市场需求。而另一个棚尝试了新的种植方法——吊蔓技术,这种技术让瓜类作物悬挂在空中生长,不仅增加了光照时间,还提高了西瓜和香瓜的品质和口感。相较于传统的地爬种植,吊蔓技术能够显著提升经济效益。

“通过鼓励推广特色种植业发展,不仅提升了农业产业整体水平,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友谊镇党委书记陈晓冰说。

近年来,大力发展种植业成为黑龙江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之一,黑龙江各地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立足自身地域资源禀赋,开拓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创新推动养殖业全链条建设

除种植业外,黑龙江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也十分注重发展特色养殖业,通过做精做强产业链条,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经济的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齐齐哈尔市瞄准特色产业,全力推进鹅产业建设,打造鹅产业全链条。据统计,今年一季度,齐齐哈尔市鹅饲养量近600万只,同比增长10%以上,占黑龙江省总量的三分之一。

在养殖环节,齐齐哈尔市结合实际,推广工厂化集约养殖、万只规模化生态养殖和小散户多元化灵活养殖3种模式,打造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以此实现鹅源的全年稳定均质供应基础。在加工环节中,齐齐哈尔市凭借量大质优鹅原料供给优势,全力推进柳桥鹅产业一体化项目建设,支持现有鹅屠宰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生产鹅肉休闲食品、鹅肝、鹅肠制品等适应市场需求的多类型产品,鹅肉制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进一步延伸拓宽了产业链。在保健、日化等领域,齐齐哈尔市加强产品设计和开发应用,推进鹅加工业向高附加值、外向型精深加工转变。

同时,齐齐哈尔市依托相关行业协会,引导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利用极具东北特色的焖、炖等民间美食做法等方式,创建鹤城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三级品牌体系,持续放大齐齐哈尔市鹅产业品牌效应。在鹅疫苗注射免疫、商品鹅保险、林地和草地承包及鹅养殖加工项目用地等方面,齐齐哈尔市积极出台优惠政策,推广信用贷款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开发、引入优质品种和先进养殖繁育技术,健全要素保障,助推产业升级。

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也紧跟养殖业发展趋势,科学构建鹅产业发展新格局。借助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等单位技术力量,依安县建立了寒区鹅产业研究院和“产学研”基地,围绕种鹅鉴别、鹅病防控、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环节做好技术支撑。聚焦鹅全产业链发展,依安县成功引入黑龙江柳桥农业有限公司建设鹅产业一体化项目,推动集群规模不断壮大。同时,依安县坚持围绕鹅产业发展全过程,在平台建设、政策谋划等方面主动作为,举全县之力创建最优发展环境。

在省级依安经济开发区内,依安县规划了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的鹅产业园,聘请专业团队进行设计,建设孵化养殖、屠宰加工、羽绒制品于一体的鹅全产业链项目。在推进鹅产业发展上,由依安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围绕多家食品企业需求,明确各部门服务事项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跟踪服务。在科技创新、保种繁育、规模养殖、生产加工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全县鹅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齐齐哈尔市拜泉县丰产乡通过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断扩大和牛养殖规模,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据丰产乡新荣村养殖户张晓东介绍,现在传统黄牛利润低,导致收入减少,在听取相关部门对和牛改良相关政策宣讲后,了解和牛长到6个月左右、体重达到200公斤时,便可以收益13000余元,成本大大减少,收益也可观。因此,张晓东决定逐步优化自家牛群品种,通过冻精改良技术将黄牛转变为和牛。

为进一步做好和牛的改良工作,丰产乡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深入养殖户家中和合作社,详细介绍高端和牛养殖的政策和发展思路,全力调动养牛户参与和牛改良工作的积极性,引导全乡和牛改良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下一步,丰产乡将持续推动和牛改良工作,加大和牛养殖宣传力度,力争全乡和牛养殖工作向纵深发展。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4年6月24日2版)

排版、美编:林倩

审核:欧阳美华

0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