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大林在《悼列宁》中说过一段著名的话:“我们共产党人是具有特种性格的人,我们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斯大林说的这种“特殊材料”,不是特殊钢,不是足赤金,而是比钢更坚韧,比金子更闪光的东西,这就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把它形容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毛泽东就是具有坚定不移理想信念的典范。

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后始终不渝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请亲戚朋友做通了父亲的思想工作,使他父亲改变了让他进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的打算,同意他去东山小学读书。离开韶山那天,毛泽东在家人还熟睡的凌晨即起床,在父亲记账的账本上,改写了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然后独自一人步行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毛泽东为什么17岁了还去读小学呢?因为他受当时的爱国主义思潮的影响,已经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大志向,希望通过读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土包子进了洋学堂”,毛泽东眼界大开,开始接受维新派思想,崇拜康有为、梁启超。1911年春,毛泽东考进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不断求索的毛泽东在那里初步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后来,他考进湖南一师,想走教育救国道路,并且筹备、组织、建立了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重大的新民学会。此时,再造世界的蓝图已经在青年毛泽东心中酝酿。但是,尽管他苦苦寻找,却总没有找到令他满意的答案。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一师顺利毕业。此时,他已是一名有知识有才华的新青年。“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是当时毛泽东的生动写照。他立志改造中国和世界,并认真比较各种主义和学说,但他仍然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也没有如何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明确主张。情况的改变,发生在他1918年8月至次年3月第一次北京之行。此次北京之行,本是为了办理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事宜。在北京,他利用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助理员的机会,大量阅读了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的文章,积极旁听陈独秀等北大知名教授的讲座,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上有了极大进步。1919年12月至次年4月,毛泽东第二次赴北京发动驱逐军阀张敬尧运动。在北京的近5个月时间里,他认真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经过反复思索、比较,最终选定信仰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27岁的毛泽东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根本改变,在思想上彻底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从此他的理想信念就坚定不移,始终没有动摇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8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毕业班学生全体留影。后排左二为毛泽东。

对于自己寻找真理,最后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这段经历,毛泽东刻骨铭心。毛泽东于1936年在保安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自己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情况时,深有感触地回忆说:“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读《共产党宣言》,确立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了使自己的信仰更坚定,毛泽东又反复阅读《共产党宣言》。1939年毛泽东对党内同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共产党宣言》是毛泽东常读、精读、细读的第一本书,也是让他刻骨铭心、钟爱一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自1920年起,毛泽东一直把《共产党宣言》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首要的必读书目之一,不仅自己喜欢读、用心读、反复读、重点读,对书中的许多精辟论断几乎全能背下来,而且一再提醒领导干部和全党注重学习这部经典著作。

毛泽东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党内同志,为了使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1939年底,毛泽东对一位从白区调回延安进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要学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要精读,读了还要理解它,要结合中国国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去分析、去探索、去理解。理论和实践结合了,理论就会是行动的指南”,“我遇到问题,就翻阅《共产党宣言》”。此后,他几乎每年都要把《共产党宣言》研读几遍。194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布尔什维克化十二条》讲话中强调:党的高级干部要注意理论学习,要精通马克思主义,要准备读书,从《共产党宣言》读起,要能读一二十本到三四十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书,这样就把我们的党大大武装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0年,毛泽东在延安阅读斯大林著作。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号召全党学习五本马列著作。五本书中,《共产党宣言》被毛泽东列为首位。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员干部要学习包括《共产党宣言》在内的12本马列著作,毛泽东亲笔在这12本书的目录前面加上了“干部必读”四个字。由毛泽东起名的《干部必读》12本书,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一直是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教材。1963年,毛泽东向党内干部提出要学习包括《共产党宣言》在内的30本马列著作,并指示这些书都要出大字本,以方便眼力已经不太好的老同志阅读。其中,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共产党宣言》不仅出版了大字本,还出版了竖排的线装本。1965年4月,毛泽东在长沙和艾思奇等几位专家说,《共产党宣言》每次再版、出其他国家文字版本时,马克思或恩格斯都要根据新的情况变化和其他实际情况,写出新的序言。我们也应该这样做。现在我们要准备为《共产党宣言》等六部马列经典著作的中文版各写一篇序言。此后,毛泽东还多次专门提到《共产党宣言》,说要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为《共产党宣言》作注释。1970年,毛泽东再次号召党内外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六本马列著作。在这六本马列著作中,毛泽东仍然把《共产党宣言》放在第一位。毛泽东这样重视《共产党宣言》,目的就是让共产党员和每个干部通过读《共产党宣言》,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到了晚年,毛泽东仍然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据毛泽东专职图书管理员、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徐中远回忆:毛泽东读这本书时,在这本书中“有关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剥夺资产阶级占有他人劳动、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与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决裂等处,都作了密密麻麻的圈画。”毛泽东的秘书林克回忆说:毛泽东在晚年时,“想学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英文本,第一本选的就是《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的文字比较艰深,而且生字比较多,学起来当然有不少困难,但是他的毅力非常坚强。我发现他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全部都密密麻麻地用蝇头小字注得很整齐,很仔细,他的这种精神,很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对1920年《共产党宣言》的批注。

毛泽东通过读《共产党宣言》,他的信念愈加坚定。他经常引用《共产党宣言》中的话启发、激励全党。毛泽东逝世后,工作人员在清理他床头上的书籍时,发现有六本《共产党宣言》,其中有两本是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可以说,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直到逝世,一直没有中断读《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通过读《共产党宣言》确立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此后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从未间断读这本书。他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愈加坚定,直到生命终止,从不动摇。

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南宋的陆游在他写的一首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比较肤浅,要透彻认识真理必须亲自实践。通过读书,在理论认识上有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还不等于坚定不移地确立了这种信念。是否坚定不移确立了这种信念,要通过长期斗争实践的考验。毛泽东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就是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考验的。而且,在长期艰苦斗争中显现出的毛泽东显著特点是:越是艰难困苦,他的理想信念就愈加坚定。

秋收起义失败,共产党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艰难困苦也是对参加革命的人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一次“大考”。经过这次“大考”,区分出了信念坚定者和信念动摇者。

秋收起义时,毛泽东豪情万丈,于9月10日晚上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但是,由于敌众我寡,革命军队在随后攻打长沙东门的战斗中受挫严重,秋收起义失败了,参加秋收起义的三路部队集结到文家市,进驻在镇上的里仁学校。清点人数时发现,原来参加起义的5000多人,只剩下1500余人。但是,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没有悲观失望,没有任何动摇,相反,他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和参加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

1927年9月16日夜,天降大雨,毛泽东在文家市主持召开的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提出了“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保存实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的主张。经过激烈争论,毛泽东的主张终于得到了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等大多数前委委员的支持,会议经过投票表决,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否决了师长余洒度、3团团长苏先俊提出的关于“夺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主张,作出了先退到萍乡,然后退往湘南的决议。史称“文家市转兵”。这次会议一直开到次日清晨。会议结束时,雨停了,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毛泽东决定马上召开全体官兵大会。1500多名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官兵很快就在里仁学校操场上聚齐了。由于参加大会的是从不同方向攻打长沙的部队,今日才在这里会齐,因此这次大会也叫会师大会。按照会议安排,先由师长余洒度讲话。但余洒度看到攻打长沙失利,已经情绪低落,讲话有气无力,反而使大会气氛低沉下来。这时,起义队伍中的意志坚定者们实在听不下去了,在队伍中高喊:“欢迎毛委员给我们讲话!”大家情不自禁地呼应:“请毛委员讲话!”余洒度只好让开讲话的石阶位置。精神抖擞的毛泽东从里仁学校侧门大步走了出来,站在石阶上,以坚定的目光扫视一下部队,开始了慷慨激昂的讲话。他精辟而生动地阐明了暂时不去打长沙,不去打大城市,而是到农村去,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找落脚点,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道理。最后,他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向部队指明了革命必定胜利的前途。为了坚定部队的信心,解决大家心中如何看待我们现在弱小和蒋介石强大的问题,毛泽东在讲话最后,形象地打了一个比喻:“我们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一口大水缸,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要砸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的!”毛泽东以自己坚定的信念激励大家树立革命必定胜利的信心。

他的讲话,像一盏明灯,吹散了当时笼罩在战士们心头的迷雾,重振了士气;如一股清泉,给困惑迷茫的革命将士灌输了前进的力量,坚定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随后,革命军队在毛泽东率领下向罗霄山脉进发,途中,毛泽东领导部队在一个叫三湾的地方进行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将“支部建在连上”这一重要制度付诸实践,明确提出“举行入党宣誓仪式还应加唱《国际歌》一项议程”以及“各营连举行入党宣誓仪式,都有唱《国际歌》一项”。毛泽东的这项要求,就是让部队战士牢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只有树立这个信念,才能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然不动摇。毛泽东率部在井冈山立足后,又开辟了赣南革命根据地。这一切都始于“文家市转兵”和“三湾改编”。“文家市转兵”和“三湾改编”,实际上是对革命队伍中每个人理想信念的一次考验和意志的锤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西永新三湾改编纪念馆。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记者海伦·斯诺专门去文家市会师旧址访问。访问后她写道:“1927年,毛泽东主义在湖南浏阳县文家市一所学校问世。”她把文家市看作是毛泽东思想的起点。她所说的那所学校,指的就是毛泽东发表讲话的里仁学校。但是,她不知道的是,毛泽东在那里发表讲话时,也影响了在旁边听到这次讲话的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就是当时在里仁学校读书的胡耀邦和杨勇。他们后来都投身革命,并且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自己也没有料到,他的那次讲话,已经化作指引进步青年、真正的革命者、真正的共产党人前进道路的火炬,成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光,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国之光!

心目中悬着两个明确的目标

长征堪称人类历史上最艰苦的一次长途行军。在两万五千里行军途中,红军打了无数次大小战役和战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到长征结束时,原来8万多人的中央红军已不足万人,且衣衫褴褛,缺乏枪支弹药和给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始终坚信革命一定成功的信念。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击败了前来堵截的一个敌军骑兵团。当天下午,红军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随部队踏上六盘山的毛泽东,激情满怀地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其中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现在共产党仍然领导着一支革命武装,终有一天会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此词后两句在形式上虽然是问句,却气势恢宏,意象壮阔,铿锵有力,踌躇满志,展现了毛泽东对于革命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和战胜敌人的决心。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品格。这种品格,激励共产党人具有更高的境界、觉悟和担当,能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能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艰苦,能进行常人所不能进行的斗争。这种品格的本质,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毛泽东一生始终坚定这种信念,保持共产党人的这种品格。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这个时候,国民党方面有不少人出来,搞了一种歪论,他们说,现在要用“三民主义统一思想、统一中国”,共产党追求的共产主义应该“收起”了。更看重抓权抓组织的蒋介石,“务实”地提出了“溶共”问题。他在桂林专门找周恩来说,你们共产党应该“溶入”国民党。但他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周恩来顶了回去。虽然蒋介石在组织上瓦解共产党的阴谋没有得逞,“溶共”没有“溶”成,但国民党方面要求“收起”共产主义目标的宣传却一直在进行,对共产党员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共产党员有些迷茫了,他们认为,共产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领导革命,首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还要不要提共产主义目标呢?不提是不是也可以呢?毛泽东敏锐地看到了这个问题,他感到,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共产党内必须把确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问题解决好。怎么才能把我党当前奋斗目标与共产主义奋斗目标的关系解释明白?对此,毛泽东进行了深入思考。他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化为两个明确的目标:一个目标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奋斗,一个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由此形成了中国革命必须经历新民主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阶段的理论认识,完整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并对这个理论作了系统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长篇演讲。演讲的题目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在延安出版的《解放》杂志上公开发表时,毛泽东把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在讲演中,形象地用走路比喻中国共产党当前奋斗目标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关系,他说,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第一步是进行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但是,共产党人必须永远保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毛泽东在演讲中使用了四个“最”字形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说,它“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思想体系。针对国民党方面要求“收起”共产主义的论调,毛泽东批驳说:“这是‘收起’不得的,一收起,中国就会亡国。现在的世界,依靠共产主义做救星;现在的中国,也是这样。”毛泽东讽刺叫嚣“收起”共产主义的资产阶级人物说,你们为什么见了共产主义就高叫“收起”呢?“讲实在话,‘收起’是不行的,还是比赛吧。谁把共产主义比输了,我们共产党人自认晦气。如若不然,那所谓‘一个主义’的反民权主义的作风,还是早些‘收起’吧!”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毛泽东,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

但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后,共产党内部某些人却仍然存在惶惑心理,认为共产党人是不是取得新民主主义胜利就船到码头车到站、万事大吉了?为了进一步解疑释惑,毛泽东在延安1945年4月到6月举行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专门讲了共产党人必须心目中悬着两个明确目标的道理,以此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毛泽东在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目中就悬着为现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两个明确的目标。”

毛泽东的这段话阐述的,就是共产党人必须坚守的理想信念,也是他关于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的明确设想。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就是按照他构想的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美好蓝图展开伟大实践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在毛泽东构想下进行的这场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后,毛泽东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又进一步提出并阐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方针政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也正是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和发展,使中国得以跨越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我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毛泽东又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走好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理论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中国独特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战略思想,为改革开放后我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来源。

这些伟大实践,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每个共产党员心目中就悬着为现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两个明确的目标”之下进行的。放弃了这两个目标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可能展开气势磅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特别是后一个目标,是共产党人信念的集中体现,是永远也不能忘记和抛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必定胜利,共产主义必定实现的信念愈加坚定。毛泽东公务繁忙,与他的儿子毛岸青相处的时间不多。但是,他每次与毛岸青相处,总爱听儿子给他唱《国际歌》。听儿子唱《国际歌》,是毛泽东与经历了许多磨难的儿子相聚时难得的幸福时光,也体现了毛泽东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1971年8月15日至9月12日,毛泽东到南方视察期间,为了让全党牢记共产主义信念,多次与随行人员和参加座谈的同志一起唱《国际歌》。他用这种特殊方法告诉全党: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永远不要动摇。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