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至端午,粽香袅袅,又念屈原。又到了粽叶飘香的日子。为进一步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弘扬传统文化,青岛四方实验小学三(2)中队举行了“我们的节日•端午”经典诵读活动。队员们在经典诵读中,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体会屈原经典作品中的家国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顾端午由来

活动开始,中队辅导员王老师先带领队员们回顾了端午节的来历,了解了屈原与端午节的渊源,也了解了端午习俗中所体现的“龙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诵读经典思屈原

队员们先了解了屈原和楚辞以及《离骚》中的经典名句,同学们在老师的讲解中更深入地体会到屈原的爱国忧民、坚持真理的精神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后队员们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屈原的《渔父》。《渔父》体现的就是屈原高尚的节操情怀。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屈原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问答体,表现了屈原与渔父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队员在一遍遍地诵读中感受屈原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了解端午习俗

结合本学期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队员们介绍了端午的习俗,其中重点介绍了与屈原有关的习俗——吃粽子和赛龙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作非遗竹编龙舟

竹编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手艺,中国竹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髓,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更连接着华夏儿女的浓浓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一番巧手制作,队员们兴致勃勃地展示自己的竹编龙舟,说要在端午节要将放入艾草放入竹船中,悬于家中。队员们通过动手制作非遗手工,也进一步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百年来,屈原爱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通过一首首诗词,穿越岁月长河传唱至今,“端午”二字已成传承、弘扬、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载体。通过这次活动,队员们深刻地感受到端午节是具有家国情怀的传统节日,大大增强了队员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