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环境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负责人田振邦和团队迎来了一件“喜事”,他们搁置13年的科研成果环境功能纤维产业化项目结束中试,正式启动产业化前期建设。建成后,年产240吨环境功能纤维将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研发与应用方面的空白。

“没有合适的环境进行中试放大实验,这么好的科研成果一直没法转化。实验室成果一到中试阶段就‘哑火’,这在当时是常态。”田振邦说。

2019年底,河南省科学院与沁阳市对接“院地合作”,共建河南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建设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产业链创新平台。“我意识到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希望。”田振邦说。

2021年,首批8家河南省中试基地落地该科创园,田振邦带领团队组建的河南省环保与精细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就在其中。1500平方米的中试车间,专门招聘的20多名熟手工人,满足了新型环保材料中试和工程设备应用前中试的需求。

“搁置13年的环境功能纤维项目,在短短3年内完成了中试。”田振邦说。

中试基地落地当年,田振邦的团队就创造效益1200多万元。截至目前,该团队共有6项实验室成果实现转化,累计收益5000万元左右。

目前,在沁阳科创园,像田振邦这样的科研人才已超50人,创新团队共100余人,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50余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00余项,完成成果转化合作项目超40项。“RPF吸附式废气净化装置、有机废弃膜再造新型超滤膜……已经有很多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该科创园运营中心副主任聂宁说。

3年多来,河南省科学院和沁阳市政府不断磨合,围绕中试基地、成果转化两大关键环节,逐步探索出“企业出题、团队答卷、成果共享”的运行模式。

“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院地合作实现了双赢。”沁阳市委书记王家鹏说,一方面以中试基地为核心,搭建全链条创新平台,为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如何实现“最后一公里”破题;另一方面,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

沁阳市调配财政资金,优先保障科创园建设。先后投资5亿元,建设实验室、中试车间和综合服务平台,园区占地314亩,总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厂房设施免3年租金,并引入县公共服务项目和公益项目为新技术、新产品“托底”,同时还为科研人才提供子女入学等“安居大礼包”。

如今的科创园是一个不断“造血”的创新平台,更是服务当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座“不走的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省科学院院长徐红星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把资源优势与沁阳需求深度融合,更好地挖掘合作结合点、成果转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