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退役军人》下半月刊《新时代中国双拥》第6期发表市委书记、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史志军署名文章《伟人故里,谱写“幸福双拥”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转载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志军(左一)等市领导到部队过军事日,看望基层连队官兵。

伟人故里

谱写“幸福双拥”佳话

中共淮安市委书记、

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史志军

江苏省淮安市是人民军队主要创建人、双拥运动发起人之一周恩来总理的家乡。革命战争年代,新四军军部移驻境内,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成立于此,刘少奇、陈毅、粟裕、黄克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战斗过。和平建设时期,淮安军民携手奋进,“军地互办实事”“幸福专车千里行”等双拥举措亮点频频。

近年来,淮安市聚焦“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一目标,持续巩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全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在伟人故里谱写了“幸福双拥”佳话。

健全双拥工作格局

服务练兵备战

一直以来,淮安市扛牢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重大政治使命,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贡献力量。建强组织领导体系。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成立市县两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重大事项的研判分析、审议决策、统筹协调,常态化落实党委议军、军政座谈、军地合署办公和党政领导军事日活动等制度,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军地齐抓共管、双拥机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制度机制,为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建实军供保障体系。聚焦建成与现代战争相适应的军供保障体系,发挥淮安交通区位、生态农业、商贸流通等方面优势,精心打造“基地+点位”保障新模式,建立军供物资供应网点、社会化保障站点和军供保障志愿者队伍,依托民兵训练基地增建占地面积3600余平方米的军供保障基地,全面提升保障体系和保障能力。建优军地互补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军地需求“双清单”制度,连续25年开展军地互办实事项目,完成互办实事4900余件,为发展地方生产力、提高部队战斗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决官兵急难愁盼

确保后方无忧

着眼部队所需和官兵所盼,淮安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拥军优属工作的若干意见》等10余份综合性双拥文件,围绕“后路”“后院”“后代”,制度化长效化解决官兵忧思关切,全力为部队减压卸负、让官兵心无旁骛。品质安置更舒心。牢固树立“全程安置”理念,坚持精准谋划、精准破题、精准筹岗、精准定岗、精准服务,通过充分挖掘安置潜力、提前筹措安置岗位、着力提升岗位质量等方式,高质量完成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工作,5年来,累计接收转业军官222人、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含退出消防员)714人,实现退役军人、部队和用人单位“三满意”。军属关爱更暖心。坚持政策性安置与灵活就业相结合,在江苏省率先出台随军家属就业安置指导性意见,每年弹性预留编制岗位,确保任务下达即部署、送岗安置即上岗;在4个城区、3个功能园区专门设立“军嫂岗”,定期组织免费技能培训与专场招聘,随军家属就业安置质量不断提高。军娃成长更放心。建立市县两级优质学校目录库,每年根据部队需求排出接收计划,畅通军人子女教育优待“绿色通道”,做到“特事特办”“一次办好”,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大手牵小手”“盱爸盱妈”“运河娃心向党”“一起升国旗”等活动,丰富军娃生活、呵护军娃成长。

营造尊崇优待氛围

彰显鱼水情深

淮安市充分运用本地丰富红色资源,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双拥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双拥共建活动,不断巩固“爱我人民爱我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坚实根基。增强军人军属荣誉感。市主要领导参加“9·30”烈士纪念日活动以及部队演训出征、凯旋仪式,军地领导常态化参加欢送新兵入伍、军人立功受奖送喜报、军人集体婚礼、迎接退役军人返乡等活动;联合爱心车企开展“幸福专车千里行”活动,让官兵坐上幸福专车去求婚、接军嫂来队迎新春、送老兵回家乡,切实把尊崇落到实处。提升优待政策获得感。成立“尊戎江淮”优待关爱合作联盟,开展“护戎江淮”三年行动计划,设立市级优待定点医院,公共医疗机构均设优抚病房,城市公共交通、公办景区面向全国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免费,优先窗口、优待标识全城覆盖,用真心真情真爱温暖“兵心”。激发部队官兵责任感。全市建成双拥广场15个、双拥公园13个、双拥街路10条、永久性双拥宣传牌228块,在市主流媒体平台开设“共筑长城”专栏;部队官兵自觉把周恩来总理家乡当第二故乡,大力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和自身优势,踊跃参与乡村振兴、抗洪抢险、无偿献血、国防教育、平安创建等工作,形成了军地双方结对共建、双拥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

来源:淮安发布

融媒体编辑:刘娟

责任编辑:丁文

审核:王礼富

复审:王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