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张宇宁

近日,苏州、北京等多地文旅部门宣布取消景区实名预约,引发广泛讨论。

自景区实名预约政策推出后,“先预约,再游玩”已经逐渐成为游客的共识。如今,多地连续取消该政策,是为何故?又带来什么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地取消景区实名制预约的消息在互联网引发热议)

多地取消景区实名制预约

6月初,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消息称,除部分重点景区和博物馆外,苏州全市其他A级旅游景区、文化场馆、宗教活动场所取消实名预约。

随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也宣布,全市除部分热门景区和文旅场馆需实名预约或实名购票外,其余A级旅游景区及美术馆、博物馆等全面落实免预约参观。

6月20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消息,除故宫、国博等旅游景区和对外开放单位外,北京全市旅游景区已全面取消预约要求。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通知原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通知原文)

据了解,景区实名制预约政策需要游客提前使用有效身份证明进行预约,得到许可后方可凭预约信息进入景区。伴随着该政策的落地,各大景区也陆续增设了人脸识别等数字化入园设备,开放了App、小程序等在线预约平台。

对于游客而言,实名制预约可以有效打击非法入园、黄牛屯票,提升游玩安全性。在线预约业务也为游客省去了排队购票时的长时间等待和人流拥挤,省时省力。

对于景区而言,实名制预约让游客入园更为有序,提升景区自家的管理水平;还可全面掌握游客的数量、身份信息,以指导和优化景区的经营管理,增加景区效益。

实际上,经过数年的发展,“先预约,再游玩”的旅游模式已经深入人心。而现在,多地取消该政策,游客会如何看待?

游客多数投下取消实名预约“赞成票”

对于多地取消景区实名制预约的现象,今年55岁德州市民张先生表达了肯定的态度。

“现在景区的预约都需要使用手机进行操作,但对于年长的游客来说,操作手机是比较困难的,基本都需要年轻的子女帮助才能进景区。”张先生认为,虽然科技改善了生活,但过度依赖智能手机等设备对老年人、特殊人群并不友好,“没有智能手机就不能进入景区,带来了不便。”

热爱自驾旅行、崇尚“说走就走”的刘女士也认为取消景区实名制预约会对自己带来好处:“许多城市的热门景区需要提前几天、甚至一周进行预约。我的旅游习惯是走到哪儿看到哪儿,因为没能预约而错过‘必打卡’的景区,将会非常遗憾。”

而济南市民卢女士并不支持景区全面取消实名制预约,她认为,实名制预约流程并不麻烦,对于大多数的景点,只需提前在手机上操作即可做到“无感”入园。“而对于博物馆等热门目的地,提前预约后,可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进入。实名预约取消后,景区可能又要排起长队,入园变得困难。”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同群体的游客对该政策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市民游客认为,实名预约让景区更安全、人流更可控;也有市民游客表示,景区实名预约带来了诸如上演“抢票大战”、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对境外游客不友好等问题,确需重新审视和考量。

据观察,景区实名预约取消后,江苏与上海的游客普遍给出了积极的反馈;总的来说,对取消该政策投“赞成票”的市民游客占据多数。

专家:政策是手段,景区服务水平是关键

对于多地取消实名预约政策的现象,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介绍到:“景区实行实名制预约,是在疫情期间为了提高景区的安全管理出台的一个政策。当时,该政策在客流管控、游客身份识别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并提升了景区的数字化水平。”

王德刚表示:“而在旅游恢复常态化以后,实名预约政策也暴露了老年人、外国人使用不便等现实问题,预约系统存在技术不足等短板,引起了许多社会反响。现在多地取消该政策也是对社会反响的积极回应。”

记者注意到,上述城市景区实名预约政策并非“全面取消”,苏州、上海、北京均结合自身旅游市场的情况,有选择地保留了部分景区的实名预约政策。而调整该政策的目的,也多集中在提升旅游景区基本服务上。

王德刚认为,政策不能“一刀切”,苏州、北京等城市实际上转型为“分类管理”:“对于客流量达不到饱和的景区,没有必要继续保留实名预约。而对于热点景区,为了管控客流量和提高游客出行的计划性,保留政策非常有必要。”

王德刚表示,景区取消实名预约后,也应进一步提升服务。“对于景区而言,不能因为实名预约政策的取消,再次回到粗放的管理水平上去。景区要采取开放增加更多购票途径、提前向游客发布节假日客流高峰预警等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