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段时间央视发布一篇文章曝光:暑假还没开始,一些旅游公司,就打着“弥补城乡教育鸿沟”的幌子,推出一系列“乡村助学支教研学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一个大凉山英文研学7日营,报名费10980一个人,还不包含往返大凉山的交通费。

还有打着支教为名的项目,一周收费1359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几天都是旅游体验,最后两天才会象征性的上几节课。

翻看许多所谓的乡村研学营,价格基本都在8000-11000元,贵的甚至卖到40000。

他们打着助学、支教的名义,把少爷公主们送进各个偏远县城。

虽然学校放了暑假,但还是拉来一堆乡村孩子,来陪少爷公主们演戏。

他们宣称可以体验这里的生活,再给他们搭建一个课堂,拍下少爷公主们的授课照片,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和优越感。

然后让他们心满意足地拿着:“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离去。

这些履历能做什么呢?可以作为升学、考研加分项,也可以用来申请国外名校。

归根到底,所谓的支教研学班,

不过就是一场“镀金”旅行。

而大山的孩子,不过是一些城市孩子刷简历的工具。

一直以来,去乡村支教的名额是比较少的,

所以催生出了一种商业化的支教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记得“美女支教老师”龙晶睛吗?互联网上,她是海归硕士高学历。

在国外留学9年,却可以“扎根大山支教10年”。

打着无私奉献的名义,但支教团队却带满了各种摄影设备,不断在哪里立人设。

很快,她名下的公司发起一项:短期“爱心暑托班”,为期5天,收费5000元每人。

三天用来体验玩,两天用来给孩子支教、上课。

而在活动结束后,他们会颁发中英版支教证明,一时间赚得盆满钵满。

后来她的公司,还在未取得公募资格的情况下,打着公益的名义募捐了193万。

被包装很美的公益外壳下,里面全是生意。

2、

如今网上搜索研学营的文案或视频,山里的孩子永远灰头土脸。

穿着破旧的衣服,踢着漏洞的鞋子,头发上满是尘土,背着重重的柴火,没有家人在身边,摆着油灯写字,在漏雨发霉的墙边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上这种“穷苦”的模样,已经成为这些研学营的卖点。

那群懵懂的孩子,被他们当作招揽客户的噱头。

可实际情况就是:随着国家脱贫工作的推进,很多网上看起来可怜的孩子,是被团队刻意包装出来的,那些宣传团队要他们故意穿上破烂的衣服,在网上进行卖惨。

甚至还有的公益团队,用的是多年前的照片,根本不是最新的情况。

这就是一场彻彻底底的作秀,打着高尚的幌子,把穷苦当作卖点,把支教变成满足虚荣心的生意。

3、

这种作秀式的公益,对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伤害到底有多大呢?

我曾和一位驻村老师交流,他坚决反对短期支教,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变为对贫苦孩子的“羞辱”。

他举了一个例子:他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在他们读书的时候,没有这种短期支教老师,也没有城里人教个十几天就走,所以他们那时候,看不到穿着名牌衣服、鞋子的人,也无法直观感到人与人的巨大差距,不存在什么羡慕或自卑。

虽然天天在河里摸鱼,在树上掏鸟蛋,但因为没有对比,也会感到很快乐、幸福。

但现在,一大堆支教老师穿着一身名牌,他们坐着名牌汽车,短暂来个十天半月就走。

他们来的目的只是告诉这里的孩子,我们之间有巨大差距。

一波一波人,带着怜悯的眼神,告诉乡村孩子:你们有多可怜,你们有多贫穷,你们有多无知,你们和我们的差距有多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他们知道:世上还有另外一群,跟你差不多大的孩子,穿着漂亮衣服,吃着高档食品,和你们过着完全不同的人生。

他们搅乱乡村孩子的生活后,挥一挥衣袖走了。

知乎上有个凉山州驻村的干部说,

最烦的就是这类散兵游勇式的“作秀”支教。

“他们来的时候犹如菩萨降临,
高高在上还怀揣圣母心,
看着我们村里的孩子就像仿佛看低等生物一样,
上几节课、送几块糖、
做几个游戏就是垂怜众生,
就能改变孩子的命运。
关键是,他们教的也就那样,
大纲文化课根本承担不了,
而我们现在在编的老师们都是正规大专本科生,
都持有教资证,水平比他们高多了。”

这种来一两天、十几天的“老师”。

他们上课的内容,到底有多么离谱?

之前演员江一燕去支教,网友扒出过她上的是摄影课,教孩子区分单反和拍立得的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看起来像是打开了眼界。

可她忽略了对于许多条件艰苦,连温饱都难以保障的孩子来说,一两万的昂贵摄影器材简直是天方夜谭。

她上完课拍完照就走了,但那些喜欢上摄影的孩子,除了巨大的失落感什么都得不到。

这不是最离谱的,还有更离谱的。

一些所谓的“研学班”让城市孩子站在讲台上,向山村孩子讲述自己有趣的经历。

有的孩子谈论的是欧洲旅行,有的谈论的是昂贵的课外活动。

这些内容对于山村孩子来说,既陌生又遥远,你说这是帮助他们长见识,但我觉得这是赤裸裸的伤害。

支教的初衷是美好的,但那个边界很难去把握。

尤其是所谓的短期支教,并不是以乡村孩子为中心,

更像是为前来支教的人,提供体验感和情绪价值。

4、

很久之前我曾刷到过一篇文章,

《叔叔阿姨们,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

“开始的时候,
我们从你们扔在校园走廊上矿泉水瓶子上,
知道了水是有区别的;
开始的时候,
你们穿着昂贵的品牌衣服,
我们知道衣服是有区别的;
后来的后来,你们被小车接走了,
去看风景,住酒店吃大餐,
我们知道人与人是有区别的;
一开始,我们因为你们的到来热血沸腾,
我们单纯的以为,
你们会和那些三支一扶的叔叔阿姨一样,
至少能待三年;
我们单纯的以为,
你们的游戏能助长我们的成绩;
可是后来的一天晚上,
我们的老师说:
“明天就不来了,他们的支教生活结束了。”
才明白我们彼此之间的“游戏”结束了。
我们突然间明白,
你们所给予我们的,
远没有我们土生土长的、喝着泥巴水、
口口声声“再不念书,我打断你的狗腿”、
脸上永远没有微笑的老先生来得实在,
更能让我们感悟知识的力量。”

很多大学生花钱来这里支教。

谈不上多么热爱,

为的只是:晒出几张与孩子们的合影,为了档案获得所谓的荣誉。

为了考公、考编、考研加分,他们关心的是个人形象、未来的回报,而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就像那个支教的大连理工女生,她把落后地区的学生称为:

“笨蛋”“非正常人类”

对他们极尽辱骂嘲讽之能。

还有很多支教老师只是在熬时间,上课不会尽力尽力,只会嫌弃孩子愚笨。

而且村里环境不好,城里来了老师,村里还要好好“伺候”。

到最后已经分不清,到底是谁帮谁?谁获利了?

5、

写到这里,我必须澄清一点,我不是反对支教,而是反对作秀式的支教。

什么是真正的支教?

他叫胡忠,连续在一学校支教2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去到那个学校的时候,学校破烂不堪,还有100多个孤儿,可是他拿着几百块钱的工资,一直坚持住在那里支教21年,学生们都叫他阿爸。

从一个少年的模样,变得无限沧桑。

学生厌学不肯学,要放弃学业,他就跪在那里,求学生们学,支教学校的老师跑了,他就把自己的妻子叫过来。

后来在他的坚持下,第一批100多个学生80多个考上大学,而最近几年大学的上线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2011年,他获得感动中国人物。

她叫张桂梅,支教40多年。

她本来是和丈夫一起去支教的,可是后来她的丈夫去世了,她就一个人一直走在这条道路上。

她的华坪女子高中,是靠她一分一分去乞讨慢慢盖起来的。

她一生无儿无女,而在她的努力下,1795名学生考上大学,改变命运。

她一身的病,当她接受奖章的时候,人们看到她手上贴满了膏药,忍不住热泪盈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而像龙晶睛和江一燕这样“支教”跳梁小丑,怎么能和他们比?

错误的出发点和错误的方式,注定了他们的行为不过是一出伤害孩子自尊、揭开孩子伤疤的“作秀”。

这些山区孩子,当他们放下手中割猪草的镰刀,放下肩上挑柴火的担子,坐到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学校里去上课。

他们是希望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来帮助他们永远放下这些手中的活计,走出大山,结束贫穷,而不是沦为网红明星们作秀或者敛财的工具。

那些抱着作秀心态来支教的,请你们远离支教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