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民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南方都市报联合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推出《民呼我应·共建美好广州》栏目,精准聚焦百姓关切和民生实事,扎扎实实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本期报道关注广州市海珠区紫来大街片区连片改造的故事。

民呼

社区配套设施老旧,居民盼改造

夏姨今年67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成为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道紫来大街片区首批居民,至今已有近40年,见证了这个片区的变化。夏姨告诉记者,几年前社区的样貌和如今相距甚远,“年代久远,环境慢慢变差,特别是道路不平,散步的时候就感觉不舒服。”夏姨跟老伴居住在这里,每当遇上下雨天,出门就非常不方便。住在这里的郑女士也有同样的感觉,“希望能够快点进行改造。”

改造前的图片能看出,该片区路面老旧破损,不少砖块开裂,形成大小不一的坑槽,导致路面凹凸不平,下雨天容易有积水。不仅如此,片区还有不少无效绿化,容易招惹蚊虫不说,市民也缺少休闲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前,路面破损,不利于出行。(受访者供图)

同时,记者还注意到,由于最初建设时缺乏统一规划,几十年来的电力、网络、电视信号等多个单位的线路持续接入,线路走向逐渐变得杂乱交错,有的被随意“挂”在墙上,还有的横挂在两栋楼中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线”杂乱,存在安全隐患。(受访者供图)

我应

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启动片区整体微改造

2022年底,紫来大街片区微改造项目正式启动,项目主要对紫来片区,东至江南大道中、西至杏坛大街延长线及紫丹大街、南至江南西路及海珠涌沿岸道路、北至南田路进行微改造。实施包括房屋建筑本体和小区公共部分改造两部分,总改造面积约为50000㎡。

微改造,改哪里,怎么改,这些群众说了算。街道工作人员介绍,在项目正式启动前,工作人员广泛了解居民意见,召开座谈会,倾听附近居民的声音。“我就在座谈会上提出了附近的树太高了,希望能修剪枝叶,避免危险情况。”夏姨作为居民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她表示,附近的居民对此次微改造都持积极的态度。

根据居民意见以及工作人员实地走访情况,设计出的改造方案,包括满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类改造,如建筑修缮、完善社区消防设施、安装适老化设施、改造小区道路、改造排水管网、三线整治等;满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求的完善类改造,如增加小区绿化、架构社区生态走廊等;以及为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立足小区及周边实际条件积极推进的提升类改造,如改造社区公园,助力建设海绵城市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后,市民在口袋公园里打乒乓球。

事实上,改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方案确定下来后,在改造过程中,工作人员也会针对现实情况,不断对改造方案进行修改。“这个花基比较老旧,改造的时候试了三种方案,才确定现在这样比较好。”

提到改造过程中的难处,最让该工作人员印象深刻的便是海珠涌边的改造。因为离居民楼极近,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噪音等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影响,工作人员只好再尽量跟居民进行沟通,同时尽量降低工程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今年初,片区微改造项目完工,完成了包含加装楼道扶手2178米,新建无障碍人行道坡10个,完善原有消防设施235个,增设微型消防箱(站)76个,打通消防通道及划线638米,增设休闲坐凳(椅)18套,改造疏通雨水管网311米,铺装路面9000平方米,规整三线下地540米,改造口袋公园3个。

在微改造过程中,街道积极回应居民诉求,充分利用社区闲置空间,增加社区公园硬质铺装、增设凉亭座椅、优化花卉绿植、翻新健身器材等,满足周边居民休憩社交、运动休闲等需求,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圈,以方寸之美为老社区增添新活力。

实效

道路平坦、环境提升,居民赞不绝口

近日,记者来到紫来大街片区看到,在社区口袋公园里,凉亭下有市民坐下休息;在圆桌前,有三三两两的居民凑在一起下棋、打牌。再往里走,就能看到居民正在打乒乓球,记者注意到,在运动场地还装有噪音监控设备,“这也是根据居民意见安装的,这样减少噪音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凉亭下有市民坐下休息。

在社区内部,原本破旧的道路也已经被崭新的路面取代,“道路变得平坦,散步更加舒适了。”夏姨对此次改造赞不绝口,她还表示改造后加装座椅等便民设施,让她和老伴出行更加便利。

走在海珠涌边,特别定做的围栏与附近环境相得益彰,一排排新装的路灯配合喜庆的红色灯笼在绿树的映照下,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市民在路上悠闲地散步、参观,走累了还能在旁边的座椅上小憩。郑女士表示,此次改造进行了绿化升级、改造桥面和加装凉亭等,结合了当地文化因素,让社区环境有了显著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民在路上悠闲地散步、参观,走累了还能在旁边的座椅上小憩。

经验

建立“1+N”政策体系,高质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其实,在广州,有一大批2000年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由于年代久远,普遍面临着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维护保养不及时等难题,亟须加以改造。

早在2021年,广州就公布《广州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作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先行试点城市,自开展改造工作以来,不断在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提炼范式,形成符合广州城市特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章制度,构建“1+N”政策体系,“1”指的是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N”指的是联动工作机制、共同缔造参考指引、引入日常管养参考指引、既有建筑活化利用实施办法、整合利用存量公有房屋相关意见、引入社会资本试行办法等N个配套政策。

据了解,凭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等试点,去年底越秀区三眼井社区改造项目和白云区黄石花园片区改造项目成功入选住建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经验获得全国推广。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广州继续推进全市522个老旧小区开工改造,重点推动广州北站东侧、同和、江南西等一批成片连片示范改造。

特别是今年全市将重点推动改造模式从以往的单个小区推进向成片连片统筹转变,同时在刚刚获得市府常务会议通过的《广州市城镇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试行)》的指引下,全市将逐步试点危旧房业主自筹资金拆旧建新改造的新模式,力争在明年基本完成全市2000年前建成的需改造的老旧小区改造。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广州推进成片连片改造有机更新。挖掘文、商、旅、创价值街区,支持功能置换、公房分类活化、闲置低效空间再利用等改造方式,引入优质产业、企业,高水平统筹推进有机更新。

其次,企业规模化建设运营。统筹小区存量资源和活化利用低效空间等各类资源,引入市场力量,可通过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要素组合运作,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BOT)等模式,引入企业或国企平台等市场化方式推进,实现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管一体化。

再者,政府与社会投资组合实施。采取“政府投资+社会投资”的组合原则,引入社会资本组合实施;对于不具备混合改造实施条件,也无法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营的小区,采取政府“保基本”的原则实施改造。

统筹:李欣 冯芸清

执行统筹:廖艳萍 董晓妍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廖艳萍 魏凯 实习生曾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