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程浩 东莞报道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日前,东莞市科技局发布了《东莞市基础研究行动计划(2024-2026)》(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东莞将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外向型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东莞过去拼土地、拼价格、拼劳动力的优势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向上突围。今年东莞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国际科创制造强市。

近年来,东莞持续补齐源头创新短板,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版图中,已经形成包括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阿秒激光、172家重点实验室和2家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内的基础研究平台,持续输出源头创新成果。数据显示,东莞2022年R&D经费支出占比提升至4.10%,仅次于深圳的5.81%。2023年东莞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省第二。

在新一轮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体系建设上,《行动计划》提出,东莞将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材料国家实验室基地,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和先进阿秒激光装置动工建设,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将在松山湖科学城打造空间集聚、学科关联、深度合作和开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以实验室体系、高校和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科研院所为支点的基础研究平台体系。

当前,除了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之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

为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行动计划》提出,东莞将加快建设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大湾区大学(筹)、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在莞高校,对标ESI全球前1%加强学科建设,推动一批优势学科进入ESI全球前 1%,形成引领高水平基础研究的战略科技力量,积极融入省世界一流基础学科群建设。

同时,东莞还将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前沿交叉领域,支持在莞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医工融合等交叉学科的科研、人才、产教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探索,着力实现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融通发展。

其中,东莞将支持300名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基础研究,加快打造“青年基金-省杰青-国家杰青(优青)”的科学家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形成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东莞提出,到2026年,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 (R&D)经费比重达1.5%,逐步完善基础研究平台体系,形成一批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集群,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