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欢迎你 圆好大学梦

为深入落实教育部“2024高考护航行动”,全力做好考生综合服务保障、考试招生宣传引导、志愿填报咨询等各项工作,着力解决考生和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积极营造公平、安全、科学、规范的舆论环境。今年,“四川教育发布”新媒体将继续联合全省高校新媒体矩阵联盟,推出主题为《四川欢迎你,圆好大学梦——XX大学\学院》系列内容,请大家持续关注!

今天,川川推出的川内高校成都理工大学,我们一起来了解~~

成都理工大学

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始创于1956年

是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三所地质院校之一

2017年成为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2年进入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

是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四川欢迎你 圆好大学梦——成都理工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四川欢迎你 圆好大学梦——成都理工大学

68年来

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30余万名优秀人才

其中培养两院院士7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奋进的学者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328人,其中教授(级)572人,副教授(级)818人,具有博士学位1365人,博士教师占比居四川省属高校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2人,获国家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241人,获省部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601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五年,学校先后引进包括院士、国家“万人计划”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珠峰人才 600 余名。学校教师先后在Science、Nature发表突破性科研成果,形成了相关领域前沿研究的引领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雄厚的学科实力

学校现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个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上榜数位列四川省属高校第一。

现有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截止2024年6月通过工程认证专业数47个次,在四川省属高校中排列第一。

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奖项1087次,其中有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中国专利奖金。

领先的科研平台

学校现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38个省部级科技平台为科研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18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获批实施英国牛顿基金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英合作项目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成功主办国际工程地质大会(IAEG),是最早参与“深时数字地球”(DDE)国际大科学计划单位之一,牵头成立“国际大型滑坡研究协会”、“多灾害智慧减灾全球联盟”等国际组织,连续8年主办国际大滑坡协会国际博士课程。

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地学成理行动计划”,参与“东盟地学学院”建设,加入“中巴经济走廊高校联盟”,与土耳其、厄瓜多尔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名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培养硕博士生。

引进英式教学理念和体系,现与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合作开设工商管理、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4个本科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才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积极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坚持“稳运行 优结构 厚基础 重实践 强创新 提质量”的指导方针,通过人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责任担当、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实施“两制三化四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全面推进导师制。推动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双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双导师在教学过程及日常生活中的引导与指导作用,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二是深入实施项目制。要求教师与企业联合,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建项目式课程,将科研课题、产业技术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实施学生组队式项目实践。

三是以“三化(精英化、小班化、个性化)”培养“四型”人才。依托一流学科专业开设创新班,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开设特色班,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针对新兴专业、交叉专业开设实验班,培养国家紧缺应用型人才;依托国家级/省级校企联合实习基地开办联培班,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以“全面建设优势特色更加显著的高水平大学”为办学定位;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及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国际视野、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

“通专结合、三提一塑”为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五位一体”(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个性化教育)的课程模块支撑“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专一金课”思路开展了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四新”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持续5年推动了604门课程建设和改革,在中国大学慕课等主流平台上线276门优质线上课程,获批国家、省级一流课程12门和97门。

●23项国家级一流专业:

地质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测绘工程、工商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信息科学、电子商务、信息工程、土木工程、英语、机械工程、地球物理学、市场营销、地质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表演、会计学、应用化学、广播电视学

●25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石油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广播电视编导、测控技术与仪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播音与艺术主持、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安全、地球化学、经济学、应用物理学、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设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力学、电子信息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空间科学与技术、法学

●8项国家级特色专业:

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

●13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测绘工程、石油工程、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材料化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

●1个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专业:

广播电视学

●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地矿勘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核资源与核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数学应用与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实验教学中心

●地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地质与岩土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地质矿产资源三维立体勘探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核辐射与安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人文艺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深层流体资源开发与环境效应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智能视觉应用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蓬勃的创新创业

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累计培育立项4795项,其中国家级593项,省级933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400余篇,申请专利软著310项。

学校组织动员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奖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申报立项四川省教改项目71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立项数全省高校第二。

连续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佳创业项目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国赛金奖、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等奖项。

先后获评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强(2018)、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2022)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阔的就业前景

学校曾获评“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获批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额能力培训基地”;连续7次获评“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获评“2023年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单位”,获批“2023年四川省大学生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业学生中考取选调生、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约占就业毕业生的40%、学生升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及科研院所占升学毕业生的89%、已就业毕业生中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占6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好的育人环境

图书馆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56年,由成都校区图书馆、宜宾校区图书馆和峨眉实习基地图书室组成。 截至2024年3月,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约311万册,订购纸质现刊约500种,订购SCIE、Elsevier、CNKI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95个,其中电子图书约265万册、电子期刊约140万册,实现了实体馆藏和数字化馆藏并重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区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上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宜宾校区图书馆

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根据《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并打造,前身为始建于1960年秋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先后荣获全国及省市科普教育基地、自然资源科普教育基地、省市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地学文化社科普及基地等称号,是西南地区建设规模最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标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中国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来源: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