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咱们今天聊的这档子事儿,大伙儿务必警惕!

先打听一下,你们手里的银行理财产品还健在吗?

按理说,当初定好了闹钟吭哧瘪肚抢的,可现在它说分手就分手,跟个老渣男似的,哪儿说理去?

最近一两个月,已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布公告称,提前终止旗下部分理财产品,中邮理财、民生理财、交银理财、华夏理财…榜上有名!

抓几个典型咱们详细唠一唠,保证大开眼界——

譬如6月11日,中邮理财发布旗下邮银财智鸿运定制6号(盛鼎版)人民币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事项的公告,称拟于6月17日提前终止该产品,而原定到期日是五年后的2029年6月17日;

譬如近期华夏理财发布公告:将提前终止旗下两款今年4月刚刚成立的理财产品,“华夏理财现金管理92号”和“华夏理财现金管理93号”,就在5月份,它们还分别发布了费率优惠公告,将年固定管理费率调整为0.15%;

譬如交银理财也公告,将于6月21日提前终止交银理财稳享大湾区价值投资一年定开2号理财产品、7月12日提前终止交银理财稳享大湾区价值投资一年定开3号理财产品;

譬如招商银行的两款理财产品,也是原预计到期日分别为2025年5月14日和2025年5月23日,但根据该产品的相关约定,“已经达到止盈条件”,因而提前终止…

瞅结实咯,这可不是某某城商行、某某农村信用社起的头儿,个个都是正儿八经、有头有脸的国有商业大行。

提前结束理财产品已经成为现象级事件,统计显示:

截至6月13日,提前终止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1053款,去年同期为878款,同比增加175款,上升19.93%。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数字在6月13日之后还在继续上升,不然咱今天搁这儿唠啥呢?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对于投资者而言,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投资者没法获得当初承诺的预期收益;

其二,会减少因理财产品业绩不佳导致的资金损失;

其三,被返还的本金及收益或将闲置在账户中,无法产生收益。

不过已经买了相关理财产品的朋友也不用过于担心,大型银行通常比较讲武德——

理财产品若提前终止,其收益通常按该理财产品的实际持有天数计算,简单来说,就是从持有到提前终止日,终止确认之后,2-3个工作日资金将划转到投资者账户。

近期,关于理财产品还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关注——管理费率!

据统计,目前整个市场已有20000多只理财产品的固定管理费率低于0.1%,产品数量占比为37%,低费率理财产品已大面积出现。

不少理财公司甚至将理财产品优惠后的费率低至0.01%,部分产品甚至实现了“零费率”。

但需要注意,这并不直接意味着产品收益率的提高,相反,这种现象恰恰印证了如今理财产品收益表现普遍下降。

一开始,银行打的算盘是让更多小散进来,做大规模、薄利多销;现如今银行却发现:这玩意儿卖得越多,泥马好像赔的越多,一咬牙,一跺脚,掀桌子不玩了!

这才有了今天,“降费潮”与“提前退场”彼此叠加的名场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提前结束理财产品封闭期,在法律上和行规上是有依据的。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本身也不算啥罕见的事儿,只是短时间出现了集中提前终止,这事儿才变得不寻常。

为啥会这样?

按照各家投资理财产品发行银行的解释——

这次掀桌子,是基于当前行情下的止盈策略、底层资产提前到期、募集规模偏低或满足监管政策要求等等。

摘除这些花里胡哨的专业术语,说到底就是两件事:

一个是银行业利率中枢下行;

另一个是房地产行业收益压力。

以下咱们话分两头儿来说。

眼下,银行利率确实已经跌到了尘埃里。

大额存单取消的取消,降息的降息,这年头儿你找个年化收益率在2%以上的都难。

你以为理财产品能有啥高招吗?它们大概率比我们小老百姓更加兜里难。

由于银行利率中枢下移,相当一部分理财产品所投的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由于预期收益不足,提前终止了;

这样一来,附着它上方的理财产品只能被迫停止,否则那就得只出不进。

就这么个情况,你还指望我只出不进还能乐呵的,你那不是讲金融聊斋那是啥?

为了保住银行当前的既得利润,也为了避免出现将来不好跟客户交代的局面,还不如现在就结束。

另一方面,近期欧洲央行和加麻大央行纷纷开启降息模式,鹰酱的降息预期似乎愈来愈近。

这个情况相当于给我们进一步打开了降息空间。

内外两大因素指向同一个方向——固收收益大概率还会继续走低。

要你是理财产品发售方,你咋办?这事儿不言而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往根上刨,那就是房地产下行压力的锅了。

银行理财产品看上去跟房地产关系八竿子打不着,

可实际上许多理财产品穿刺到底,你会发现——

相当多一部分都投进了房地产!

因为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模式,一再告诉那些理财产品发售方:

就只有房地产行业能提供这样长期、稳定的投资暴利。

这是其它任何细分门类无法替代的!

截至2023年末,我们国家的银行理财,所有加起来存续规模有25万亿。

其中,47%投向了债券类资产、23.7%投向了现金及银行存款,这说明债券是银行理财的大头。

从债券里再往下细分,信用债占总资产的43.8%,利率债占总资产的3.86%。

而信用债又分为城投债、金融债和产业债等,截至2023年底,三者之间的比例分别为46%、41%、13%。

而在房地产整体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城投债的情况自然不那么乐观,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成了所谓“高(le)收(se)益(zhai)债(quan)”。

更何况,高层“5.17”会议的同一天,央妈发话降低全国范围内的房贷利率下限。

我们以土地为锚印钞印了十年有余。

需求端房贷利率下限取消,供应端的信贷增量自然出现萎缩。

这样一来,与房地产相关的现行信贷利率体系大概率保不住。

鉴于房地产在过往多年里的支柱性地位,上述一系列连锁反应投射到银行的投资端,便是“资产荒”无可避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多人面对部分银行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忍不住骂街。

但我觉得人家银行这么操作其实挺好的,至少它保障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市场原本就是瞬息万变的,更何况“资产荒”来得让人始料未及。

人家银行明明是在没闹“资产荒”的时候完成的理财产品上下游布局;

现如今预期收益发生了根本性扭转,每拖一天、就多一天赔钱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咱们普通老百姓能拿回当初投资的本金以及理财产品实际封闭期内的收益…银行已经算仁至义尽。

我这么说当然不是为了银行开脱,大家反过来想一想——

如果银行明知道无法保质保量兑现当初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选择秘不发丧,甚至还让不明情况的吃瓜群众嗷嗷往里进,那才真是麻了大烦。

你这说白了,就是让银行打碎了牙齿和血吞,实在有点违背常识了。

已经买了银行理财产品,并接到类似提前终止公告的朋友——

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联系客户经理,确定本息到账的时间节点,并随时确认到账情况。

如果你买的理财产品,目前尚未发布任何提前终止的公告,那建议主动联系客户经理。

咱们刚才说了,理财产品未提前终止,不用沾沾自喜,很有可能不是啥好事儿。

与此同时,我在此也郑重呼吁大伙儿,近期尽可能不轻易去碰银行理财产品。

因为银行利率中枢下行与房地产行业整体持续下行,注定会延续眼前的资产荒。

这同时也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将来的兑付能力是要打上问号的,万一传到您这儿出点儿故事,得不偿失。

要接触眼下的理财产品信任问题,归根结底办法就两个——

一是加速推动产业转型,提高全社会的生产附加值,进而从本质上做多资产价格;

二是更加有力地执行近期多次高层会议反复强调的“去库存”战略,扭转楼市预期。

老少爷们儿总是吐槽工作不好找、大伙儿兜儿比脸干净,这不药方来了吗?

买银行理财产品,本质上买的是你对当下经济的中短线预期。

只有就业与支柱产业双双好转,全社会的收入与资产价格预期才能好起来。

过去一两年,我们一直在为此付出努力。

从部分核心热点城市的楼市交易来看,眼下已经进入到成效的关键兑现环节。

尤其是“4.30”和“5.17”两次高层会议之后,重磅救市举措不断输出。

在需求阶段性压制与新政持续刺激的双重作用下——

上海、深圳、杭州等一批头部核心城市已出现新变化。

新房、二手房市场成交量与价格较之前已出现质变。

新房零库存第一城即将出现,接下来,对刚需的一场绞杀即将全面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