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王集村养殖场存栏350头牛,每头牛每天的秸秆使用量在10公斤左右。以前谁能想到,废弃秸秆还能变成牛肉!”6月17日,丰县王沟镇张王集村养殖场负责人张昌绪笑呵呵地说。

“我们将牛分为小牛、中牛、大牛,每个生长期牛饲料的配方不同,主要原料都是小麦秸秆,秸秆都来自王沟镇收储的小麦秸秆。”张昌绪告诉记者,在丰县王沟镇,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变废为“肉”,成了助农增收的“香饽饽”。

在张王集村养殖场,记者看到,除尘揉丝后的秸秆被送到饲料加工车间,在这里,秸秆和其他调配好的“营养餐”一起,被铲车送进了大型配料仓,工作人员按下控制器上的按钮,配料仓内的料和水经过搅拌后,就变成了牛饲料。随后被送到了牛舍,成了牛的“美味佳肴”。

“牛饲料中,秸秆占80%,果渣占15%,精料的比例占5%,企业每年可消耗秸秆近万吨。”张昌绪说,现在养殖场需要秸秆,一个电话就有专人送货上门,相比以前,每头牛每天的饲养成本要降低6元至7元左右。

“今年丰县王沟镇种植8.5万亩小麦,按照4亩地产出一吨秸秆来算,可以产生秸秆2万多吨。”王沟镇农业农村办农机管理站负责人李传峰介绍,近年来,王沟镇非常重视肉牛产业发展。

通过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将农田废弃秸秆变成肉牛爱吃的饲料,让不被待见的秸秆成了“抢手货”,养牛大户也随之多了起来。

“自从养牛大户多起来后,秸秆都用来当牛饲料了,再也无人焚烧,村里的环境也好了起来。”张王集村村民李钦说。“秸秆变牛,更要秸秆变肉,关键要补齐加工业短板。”李传峰介绍,王沟镇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紧紧围绕“种好粮、养好牛、做好菜”产业发展思路,计划招引肉牛加工企业,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由出售活体向出售肉类制品和预制菜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本镇。

(来源:丰县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