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平等的童年》一书出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的安妮特·拉鲁教授。

拉鲁以小学中年级学童为对象(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深受父母的控制,但也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进行密集的研究。

本书以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考察了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

从而确认了,父母的社会地位会以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但又是强有力的方式冲击着孩子的人生经历,并标识出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如何影响教育方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阶级的父母所采取的教育策略的差异

作者分别从日常生活组织、语言的使用、家庭与机构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中产阶级的家庭与工人阶级和贫困阶级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接下来我将从这三个不同的方面结合我自己的体会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日常生活的组织

人们通常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孩子们能接受到的基础教育是平等的,无论富裕与否,大家都会经历相似的教育阶段、阅读同样的课本、经历同样的考试等等。

但是,这种平等的表象却掩盖了人与人不平等的实质,而这种不平等,最初就是由家庭这个单元所输出的,家庭环境本身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作者在跟踪了88个孩子后发现,不同阶级的教育模式有着典型的共性与差异。

其中最明显的差异,存在于中产家庭与低收入家庭之间。

也就是说中产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自成一格,他们普遍采取“协作培养”的教育模式,而工人阶级与贫困家庭教育模式上均采取的是“自然成长”的教育模式。

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

在语言使用方面,低收入家庭主要将语言作为基本交流工具,进行沟通,中产阶级家庭在基本交流的基础上,将语言作为提供知识,娱乐以及锻炼儿童相关表达能力的工具。

说理和商讨是协作培养所推崇的教育策略,高收入群体的家长们会有意识地在语言和见地上去引导和培养孩子。

比起简单粗暴的命令,家长更倾向于给孩子一些选择的余地,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另一方面,中产家庭的家长通常非常愿意花时间与孩子探讨一些课外话题,这能够提升他们的词汇量。

而在低收入家庭中,语言要实用得多。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是简单的、直接的,要求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违反会有什么惩罚等等。

家庭与机构的协同策略

在干预公共机构方面,中产阶级家庭家长常常表现得很强势,常为孩子争取利益,要求相关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与教育机构等专业权威人士平等沟通都是很自然的。

而低收入家庭中,在面对权威性机构的大部分成员时,他们普遍倾向于服从,也鼓励儿童服从权威。

事实上,不同阶级的家长们在对待学校和教师的态度上是有着本质差异的。

中产家庭的家长,尤其是母亲,通常会非常积极地参与学校事务,从检查家庭作业,到配合或质疑老师的教育理念,再到外界资源的争取。

中产阶级的这些行为,也最好地阐释了协作培养这个词的深层含义,家长的深度介入,与学校老师一起,共同参与、塑造孩子的未来。

而反观低收入家长,他们对于学校和教师的态度是敬畏的。他们认为老师是教育领域的专家和负责人,所以当孩子们遇到了学业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把决策权移交给专业人士。

另一方面,知识上的欠缺,也使得他们只能服从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自然成长这个词并不是指家长们不参与孩子的成长,完全放任,而是说家长们受制于个人的经验、能力、观念,对孩子的教育常常浅度参与,甚至袖手旁观,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对一些专业词汇难以形成准确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的教育方式导致的迥异结果

协作教育与自然放养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导致的迥异结果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协作教育在孩子们心里深深地根植了强烈权利意识 (Sense of Entitlement) ,而自然放养的孩子们则在学校或其它机构环境中产生强烈的约束感(Sense of Constraint),随之产生的是服从意识。

中产阶级子女在学校环境中感到舒适自如,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同学互动,喜欢与别人分享想法和感受,知道如何获取别人的注意力,认为自己有权利在学校追求个人偏好,主动寻找并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

相反的,工人阶级子女则没有表现出上述能力。他们常常感到与老师同学之间有距离感,不信任他们,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身处学校时总觉得受到了约束,不自在。

面对权威人物时的气场不同

中产阶级子女由于在校外有很多参加社会集体活动和与权威成年人物打交道的经历,所以他们在学校面对老师时,更多地表现出自信、自在和不卑不亢。

中产阶级子女在学校中敢于质疑成人,视成年人与自己平等,有胆量和底气向成年人提要求。

中产阶级子女和成年人讲话时会看着对方的眼睛,有模有样地和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握手。

而在工人阶级家庭,父母与孩子交流时并不看着对方的眼睛,这导致孩子在学校与老师交流时也总是回避老师的眼睛,眼神交流让他们感到紧张不自在。

与陌生人见面时,他们没有握手的意识,因为他们从小到大根本就没有多少机会练习和陌生人握手。

眼神交流、自信的握手和在权威人物面前展现出自如是在面试时给面试官留下好的第一印象的关键要素。中产阶级子女身上的这种气场已然成为他们将来参加面试时的优势。

面对规则时的态度不同

由于中产阶级子女从小在家就有和父母谈判辩论的丰富经验,所以他们不论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都擅长让一场互动变得适应自己的偏好。

中产阶级子女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但不像工人阶级子女那样,规则本身并不会让中产阶级子女感到受约束。

反而,他们习惯了在规则的保护伞下施展拳脚。这些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如何在不打破游戏规则的情况下,通过与老师谈判和说理来让规则变得对自己有利,让规则为自己服务。

而学校老师在面对孩子时,也乐于接受这种理性交流方式。在Lareau观察的案例中,很多美国四年级学生已经会自己独立为自己争取权利,与老师和医生商量对自己有利的特殊安排。

而工人阶级子女由于在家接受的大多是命令式语言输入,较少有机会挑战父母的意见和练习谈判能力,他们在与老师(代表权威)打交道时不知道怎样调整策略才能让一场互动变得更适应自己的偏好。

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工人阶级子女习惯于服从权威人物的安排,而不懂得以理据争,也没有向成人提要求的意识。

当中产阶级子女成功地在规则内实现自己的要求时,他们总结出的经验成为了将来走入社会的宝贵经验。

而工人阶级子女在学校生活中这种经验的缺失,只会让他们走入社会时越发感到艰难。

Lareau的结论虽然是基于美国家庭得出的,但是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文中提到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所采取的不同教育方式是美国研究人员基于大量实例观察后而概括出来的规律。

现实生活中肯定不乏例外,希望大家不要纠结于个例。

Lareau的发现给予我们的真正启示是,在我们知道了不同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不同影响后,我们是否决心改变自己。

不论你处于哪个阶层,只要你愿意,你都可以采取对孩子更有利的“协作教育”方式。

“协作教育”中除了参与有组织活动一项与家庭经济能力有关外,其余的都和金钱无关,而在于家长的思维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摆脱这种不平等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所谓的“不平等”的传递,并不是绝对的。

有些来自中产阶级的父母,他们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是来自工人阶级。

从教养方式来说,把“协作培养模式”和“成就自然成长模式”这两种教养策略融会贯通,为己所用,减少社会地位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完全可以超越这种“不平等”,让孩子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对于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来说,由于经济原因,可能无法为孩子挑选更多的课外兴趣班。

那完全可以在能力范围之内,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挑选少而精的培训班。

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多使用说理的方法教育孩子,站在平等的角度和孩子探讨问题,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家长要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和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多配合、参与学校教育。

在其他公共机构场合,比如医院、校外机构,引导孩子和成年人交流,提前教会孩子交往技巧,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摆脱心理上的局促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写这本书的用意,并不是告诉人们哪一种教育方式更为出色,而是希望人们能够意识到,社会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意识到公共的社会标准是如何让一部分人获得了优势。

所有的父母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和照顾,但不同的父母能带给孩子的资源和机会却不尽相同。

一个人所取得的人生成就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它与这个人的家庭背景、父母的教育理念等个人无法决定的因素也有巨大的联系。

这本书让大众到了真实社会的运转规律,这些内容是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应试教育所欠缺的,作者从学术的角度进行了专业地阐述。

对现实世界的准确理解是在生活中取得良好结果的根本依据。

因为唯有先了解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我们才能在未来取得我们想要的美好结果。

点个「在看」,与家长们共勉。

和千万妈妈互动分享,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