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开始产“树莓”了?

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新的超新星遗迹(SNR)候选者——昵称为“树莓”,是在银河系的盾牌座-半人马臂的近侧被发现的。

超新星残骸(SNR)是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弥漫性膨胀结构。它们包含从爆炸中喷射出来的膨胀物质,以及被爆炸恒星冲击波扫过的其他星际物质。研究超新星遗迹很有必要,因为它们在星系演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分散了超新星爆炸产生的重元素、提供了加热星际介质所需的能量。超新星遗迹还被认为是银河宇宙射线加速的原因。

新发现的银河系SNR候选者名为G308.73+1.38,由于形状与树莓相似,因此也被昵称为“树莓”。据估计,“树莓”的直径在32.5光年到98光年之间,距离我们1万到1.6万光年之间。“树莓”中心附近可能有颗中子星或脉冲星,由最初的超新星事件形成而来。总之,虽然发现了一颗“树莓”,但要确认更多信息,还需要做很多研究。

“树莓”G308.73+1.38。https://scx2.b-cdn.net/gfx/news/2024/raspberry-in-the-sky-a.jpg

它们当着你的面拉屎其实是在和你打招呼

大象在见到同伴时,常常会当着对方的面撒尿拉屎,这种看似粗鲁的行为,其实是大象们常用的问候方式哦!

对于人类来说,这样的问候或许有些超纲,但对于大象来说,这是一种常见的社交礼仪,是巩固社会群体间的联系,促进个体之间的交流。的一种方式。

在记录的71%的问候情景中,大象在打招呼时都用到了嗅觉行为。嗅觉行为主要包括了排汗、排尿甚至排便。这些在人类眼中极不雅观的行为,却是大象向同伴问好的常用方式。

大象的粪便和尿液中含有许多化学物质,这些化学信息对大象十分重要,反映了大象的许多情况。通过识别气味中的化学信息,大象在见面时无需言语便能了解对方的生活近况。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大象在公共场合“方便”时,可别觉得恶心,那可是它们在向你打招呼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pixabay

不爱吃西兰花等于挑食也有可能你是超级味觉者!

青椒,对于蜡笔小新来说,是天敌一般的存在。有没有一种食物,也让你避而远之?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不是挑食,而是超级味觉者!

超级味觉是一种天生就具有的能力,研究表明超级味觉者与人类的一个基因有关。科学家认为大多数的超级味觉者都具有TAS2R38基因,这个基因会让人们对苦味的感知增强,尤其是对所有食物、药物中的PTC、丙硫氧嘧啶或者相关物质的苦味特别敏感。在今年的一项研究中表明,有患者认为两种抗生素药物氯霉素和氧氟沙星苦到难以下咽,也是与TAS2R变体有关。

除了基因的影响,超级味觉者的舌头上还会有更多、更密集的味蕾。超级味觉者定义为在舌头直径6毫米的圆形部分(大约是铅笔橡皮擦的大小)中有35到60个味蕾,而普通味觉者大约有15到35个。在某些情况下,苦味的高敏感性可以帮助人类避免误食有毒植物而引起碱中毒。

超级味觉者看起来更像是挑食的人,他们还会把一系列的食物加入黑名单。不吃这些食物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食物苦味难以下咽,如西兰花、大头菜、菠菜、抱子甘蓝、萝卜、豆瓣菜、西柚汁、绿茶、八角……尤其是西兰花中含有的化学物质6-正丙基硫氧嘧啶(PROP)对于超级味觉者来说是相当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pixabay

人类大脑可存储至少1024TB文件

大脑,这个复杂的生物信息系统,其记忆和思想的形成依赖于神经元间的连接——突触。最新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存储信息的能力几乎达到此前估计值的10倍。突触是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它们通过电活动和化学活动传递神经冲动,实现信息的传递。大脑中的突触数量和强度决定了其记忆存储的容量。突触的强度不是静态的,它可以在学习和过程中增强,这是突触可塑性的体现,也是记忆形成和认知功能的关键。突触强度的变化,即突触的“音量”,可以是细微的低语,也可以是响亮的呼喊。

新研究的作者团队借助信息论,将原本专属计算机的框架应用于大脑,从而估计突触所能容纳的比特数,量化它们存储、传输的信息量。通过分析大鼠海马体的突触对,作者团队发现,它们能对相同类型和数量的大脑信号做出反应,进行突触强度调整。最终的分析结果表明,海马体突触可以存储4.1~4.6比特的信息。这意味着人类大脑所能存储的信息量是此前认为的10倍多,达到了至少1 PB,即1024 TB,相当于5000亿张DVD ,或迄今为止所有电影的高清版本所占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给中国“千里眼”造最大“角膜”

如果把光学望远镜比作人类的“千里眼”,那么光学望远镜中的主反射镜就是“角膜”。主反射镜口径越大,光学望远镜的空间分辨率越高。

把一块1米口径的反射镜安装到空间相机中,可以在几百公里的高空看到地面上汽车的轮廓。如果把反射镜口径加大到4米,则可以清晰地看到汽车的天窗、后视镜等。反射镜口径为2.4米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可探测到134亿光年外宇宙大爆炸时的宇宙信号。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光学望远镜的反射镜中,采用碳化硅材质、口径最大的那一块来自中国。

长期以来,各国都将米级及以上口径反射镜作为战略物资。“买不到又必须用,把我们逼上了自主创新这条路。”这一“逼”竟让他们制造出了全球最大口径高精度碳化硅光学反射镜。

碳化硅材料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被选为主反射镜的材料,其硬度高,仅次于金刚石,制造难度大,需要突破多项技术瓶颈。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团队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攻关,克服了镜坯制备、光学加工与检测、改性与镀膜等关键技术难题。并最终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到研究、设计、制造、装调、检验和试验的全链路制造。

研制的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已应用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并孵化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内容综合自中国科普博览微博、环球科学、科学大院、世界科学、中国科学报、中国国家天文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