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出分夜

一家不眠时

没有一丝丝防备

更紧张的志愿填报又来了

填报志愿时间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得好是实力

报得好要技巧

小编使出洪荒之力

为你献上独家报志愿宝典

报志愿一定要记住这些事儿

记住!名次比具体分数更重要!

尽管高考志愿难填,但还是有规律可循。首先是要记住,你的名次比具体分数更重要!千万不要直接拿自己今年的成绩硬套往年的录取结果。所以,报志愿前一定要找到今年河北高考的一分一档表(点击蓝字可查看)。这个表之所以对报志愿有重要参考意义,就在于它可以为你提供一个重要信息:你的分数在全省排名是多少?这个名次,可以帮助你大体判断可以选择哪些学校作为考虑目标。

记住!找到去年的一分一档表

高考志愿难报,最难在“两头怕”:报高了怕考不上,报低了怕浪费了辛苦拼下的分数。其实根本原因在于知己不知彼。怎么办?从去年高考里找参考。所以,知道了今年自己的名次,就和去年的一分一档表(见下方)对照,看看自己的名次在去年是多少分。然后,按照这个分数,去看看去年学校、专业的投档分数线,就可以预估下自己该报还是不报了。

记住!最好把近几年的都找来

因为具体到不同学校、专业在招生中可能存在“大小年”的情况,为了尽可能提高预估的准确性,最好是把近三年的一分一档表和学校专业投档分数线都找出来,逐年对照,看看自己在这个区间的大概位置。

到底重院校,还是重专业?

在一分一档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之后,到底该重视院校,还是重视专业?这个选择要看考生个人的意愿。要结合自身情况,如兴趣爱好、未来的理想等,同时结合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情况、地理因素、校园的文化氛围、院校对相关科目要求等选择。

说了这么多

是不是觉得找数据好复杂

不急

小编都给你收集好了

河北近3年高考一分一档统计表

河北近3年本科批投档线

对“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

认识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可以一档多投或多次投档。

在同一批(段)考生一次可以填报多个学校专业(类)志愿,但在实际投档过程中,投档机会最多只有一次,也就是说,即使有多个志愿符合投档要求,在这些符合投档要求的志愿中,只能投档到排在前面的那一个,而且一旦投档,其余志愿随即失效,不再投档。投档后因某种原因被退档,即使后面还有符合投档要求的志愿,也不再投档。

误区二:平行志愿没有先后顺序。

对考生个人来说,平行志愿是有先后顺序的。平行志愿的检索顺序就是考生所填报的1、2、3、4、5……志愿顺序,所以考生一定要精心安排志愿顺序,把最喜欢的志愿填在靠前的位置。

误区三:实行平行志愿后没有了风险。

平行志愿虽然可以大大降低风险,但不能全部消除风险:一是被退档的风险。一些院校专业(类)对考生的身高、视力、色觉等身体条件、外语语种、单科成绩等有要求。考生档案投到某个学校的专业(类),如果不符合该专业(类)的上述要求,可能会被退档。二是档案投不出去的风险。如果考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志愿填报过高,平行志愿之间没有拉开适当的梯度,就可能导致所填报的志愿都达不到投档要求,考生档案无法投出。

填报“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

有哪些建议?

一是认真阅读《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包括院校名称、办学类型、专业(专业类)、层次、选考科目要求、学制、学费、计划数等。

二是认真研读高校的招生章程。要详细了解院校招生政策、录取规则、学科优势、专业设置、地理位置等方面信息,特别注意各专业对考生的要求,如身体条件、外语语种、单科成绩、综合素质评价、选考科目要求等,对照拟报考学校专业(类)的要求,检查自己是否符合条件,避免出现因相关科目成绩偏低、身体条件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被退档。

三是确定填报意向。综合考虑自己的选考科目、成绩位次、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身体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明确自己立志攻读的专业范围和院校范围,初步选择足够数量的“专业(类)+院校”志愿。

四是分析研究相关数据。考生可根据成绩位次,结合往年院校专业的计划、录取等方面情况综合分析,参考近三年相应位次上下接近的院校专业录取情况,收集汇总相关专业录取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对初选的“专业(类)+院校”志愿进行筛选。

五是选择足够多的志愿。对初选志愿进行筛选后,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策略,分三个梯度初步确定足够数量的院校专业(类)作为拟报志愿。新高考模式下,平行志愿批次普通类每次最多可填报96个志愿,艺术类、体育类每次最多可填报70个志愿。考生要珍惜机会,尽可能多地选择并填报志愿。应尽量填满志愿,多一个志愿,就多一次录取机会。

六是合理安排志愿顺序。根据自己的成绩合理定位,志愿之间要有合理梯度,不宜全部填报高分段,也不必全部填报低分段志愿,可以将自己分数优势不大却很喜欢的志愿放在前列“冲一冲”,具有一定分数优势也较喜欢的志愿放在中间“稳一稳”,分数优势较大且有把握的志愿放在最后“保一保”。(河北日报记者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