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刚结束不久,压抑了三年的学子们终于解放,有人通宵打游戏,有人约上好友唱K。

更有人学会了如何“消费”。

小红书上最近有一则热帖:高考完2天花完我妈3个月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主高考结束,妈妈为了犒劳她,拿出2万块,相当于3个月的工资奖励。

博主也是个行动派,火速给自己安排了“苹果三件套”,剩下的就是一些化妆品、护肤品,七七八八算下来,2万块还剩35元。

挣钱跑断腿,花钱就是动动手指的事。

无独有偶,网上还有很多类似的帖子,都是高考刚结束,孩子们迫切地想进行大额消费。

有的家长答应了,最终骑虎难下。

重庆杨女士高考前就允诺了儿子,高考之后给他买电脑、手机,结果孩子开口就要最新款,加起来1.62万,孩子说同学都是买的最新款,自己不想丢人。

有的家长是半推半就。

谭先生说女儿高考结束后列了一个清单,手机、电脑、耳机、美容、旅游……

总金额4万多,谭先生只是普通上班族,这个支出让他十分吃力,但又不想扫了女儿的兴,经过沟通,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还是花了2.5万,为女儿的快乐买单。

而一位刚高考结束的网友发帖,父母答应给她2000元买手机,但她看中了6000元的,被拒绝。她气愤地在网上质问:

“你养不起就不要生小孩,
不要把自己能力不行加诸于孩子身上,
6000块钱没了真的吃不起饭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位网友也有这种烦恼,她弟弟考完也在家闹,开口就要两三万,不给就看谁都不顺眼,他们家简直是焦头烂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高考经济”刺激了消费,

也在无形中刺激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经。

高考后,小米线下门店挤满了家长、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考后,小米线下门店挤满了家长、学生

在这类帖子下面,只要有人说出父母也不容易,就有很多“典之又典”的评论:

“没钱就别生孩子”;
“孩子不是来世间受苦的”。

说这些话的,很多也都是学生。

类似的评论看得我很无力。

只是结束个高考,怎么搞得像位列仙班?

很多父母一辈子也没出去旅游过,却要为孩子上万的旅游经费买单;

很多父母自己用着最破旧的手机,却被要求着给孩子买最新款的手机。

有钱也就罢了,但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根本撑不起孩子如此挥霍。

不给就闹,就挂到网上,让所有人批判父母不合格,

拾遗君也替这些父母感到憋屈。

我记得我高考结束,成绩还没出来,因为不知道考得怎么样,那段时间连呼吸都小心翼翼,更别提跟父母提诸多要求,甚至还想着要去打暑假工,替父母减轻负担。

高考结束,不意味着投资结束,还有大学四年,动不动大几千,甚至好几万的支出,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讲,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很多家庭难以承担。

2、

明明家庭收入撑不起高额消费,为什么很多孩子却眼也不眨地要钱?

归根结底,现在社会的“穷人家富二代”太多了!

什么叫“穷人家富二代”?顾名思义就是家境一般甚至贫穷的父母,子女却过着类似“富二代”的生活。

有些父母宁愿吃得差穿得差,也要给孩子最好的,穷人的家底,富二代的生活。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孩子对父母付出的一切当成理所当然,对金钱失去概念。

他们知道钱的妙处,却不知赚钱的苦楚。

经济学家杨长江说过:“很多中国孩子压根就没有金钱意识,孩子们不知道金钱是从哪里来的。在孩子的眼中,金钱就像是一种玩具,一张可以随意摆弄的纸,他们完全忽略了金钱背后的劳动付出。”

有一个词正好形容这种情况:贫家娇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穷家富养”的父母,往往在教育上有一种补偿心理:

我吃过的苦,孩子不能再吃;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

哪怕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全力满足孩子的需求。

央广网报道过一则新闻:青海农民陈邦顺卖血供儿子上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子平常不联系父母,一联系就是要钱,一封封来信,就是父母的卖血通知书:

“买衣服花了200,重修花了500”
“体育考试没达标,要给体育老师送礼”
“3000元的生活费很紧张,不要少寄”
“偷接了走廊的电,被学校罚三千,赶紧凑钱”

实际上,这些钱他都是在学校挥霍,穿着体面,到处跟同学吹嘘父亲是包工头,他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去旅游,去大吃大喝,甚至连女朋友过生日都要父母打钱。

父母七八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却生怕他在学校受委屈,甚至卖血供他。

而最终荒废学业的儿子,挂科太多,大学毕业证都没拿到。

一个苦哈哈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本该承载着全家向上的希望,克服一切苦难去翻身,赚钱,结果却成了个眼高手低的废柴。

很多低认知的父母,明明家里没有钱,明明家境一般,却因为自己童年时吃过很多物质上的苦,

因为自己曾经吃不饱穿不暖,没有玩具,也没有娱乐,就想着在物质上补偿孩子,最后导致了“穷家富养”的悲剧。

3、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现在有种非常奇怪的现象:

穷人家庭的孩子越来越不能吃苦,而富人家的孩子却越来越能吃苦。

有个朋友家上大学的儿子让我印象深刻。

最近暑期开始了,他每天早上六点半开始锻炼,之后就坐公交辗转各地上家教赚钱。

晚上他还在小区的跳蚤市场支个小摊,卖一些网上淘来的小玩意。

我去过他的摊位,他会很热情地推荐,也会帮人搭配,所以他的小摊生意很不错。

每天支摊、收摊都是他一个人,他也怡然自得。

他学习很拼,成绩也很好,读着名牌大学。

如果不是认识他父亲,根本不知道他家庭条件优渥,住着别墅。

他家虽然有钱,但一直有着忧患意识,父亲一直都在有意培养他各种能力。

不仅仅是他们,我发现有很多富人都在培养自己孩子的抗挫能力。

比如玻璃大王曹德旺,他儿子曹晖十几岁就在车间工作。

开始是干点杂活,打扫车间等等,然后干技术活,切片、洗涤、垂直炉、掰大片……

霍启刚和郭晶晶,在他们孩子刚满5岁的时候,就拉着他在烈日的暴晒之下,插秧种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体操明星田亮的女儿森碟为了学习网球,脚上面有很多茧,关节甚至都有点变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以为富人或精英家庭的孩子,从小锦衣玉食,不能吃苦,而实际上那些富豪家庭的孩子,不仅在吃苦能力还是情商、资源调动能力,全方位降维打击“穷人家富二代”孩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么来的。

4、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先坦然告知孩子家里的情况。

《奇葩说》曾有一个辩题:“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我很认同傅首尔的观点:“应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就是要提醒孩子理性消费,不要做欲望的奴役。”

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粉饰太平,反而正确的引导和坦诚,会让孩子感觉被信任,从而理解父母。

知乎作者@有梦想的小咸鱼分享过一个故事。

从小学开始,老妈每月发了工资,都会用张纸写着:菜钱××元、水电××元……储蓄××元……

如果有剩余的,就会分给我一点,

如果没有,那就会跟我说:没钱了,这月没得你的。

有时实在想买什么东西,老妈就会拿出那张纸算算,能从别的项目挤点出来就买,没有就不买了。

后来妈妈收入渐长,也从未瞒过她,给的零花钱也多了。

她会羡慕同学有好吃好玩的,但从却不攀比,更不强求。因为她知道妈妈工作有多辛苦,家庭一个月的开销和存款也一清二楚。

将孩子当成独立的家庭成员,让她全程参与到家庭事务中,不是以一种供养者的姿态,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放弃对孩子的补偿心理。

很多次在网上看到孩子类似言论:

我想出国,爸妈要给我掏钱;

我要结婚,爸妈该给我准备彩礼婚房;

我生孩子,爸妈不帮忙带,我不养老。

孩子这种“应该”的心态,就是父母长期对他们的亏欠心理,让他们习惯了对父母予取予求。

久而久之,当你给不起的时候,孩子就产生了怨怼。

父母与孩子,本就两不相欠。

正如纪伯伦诗里写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而你因为他们,获得了成为父母的机会,你们之间只有感激与恩情,不该有索取和捆绑。

为人父母必须明白,我们终究只能陪伴孩子一程,他们要的未来,必须自己去创造。

在他们童稚时护其周全,羽翼未丰时助其成长,就算是尽到了父母的责任。

孩子想过得舒服,这样的初衷能理解,但应该他们自己去创造,而不是通过啃噬或者压榨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