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字伯虎,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公元1470年),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公元1524年),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16岁中秀才(成化二十一年,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府学附生),29岁中解元(弘治十一年,应天府乡试第一),名震南京;但第二年进京会试,无辜因科场泄题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生坎坷。后游历名山大川,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诗文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或“明四家”,其有的《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和《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

几遇牢狱,功名受挫,然入仕幻想犹存。34岁时,宁王朱宸濠很欣赏他,派人持百两重金,来苏州聘他去宁王府做官(幕僚)。抵达南昌后,被安置在馆舍住下,优待甚厚。入职半年,发现宁王常做违法之事,推定他以后必有反叛之举,于是就佯装疯狂。有一次,宸濠派人送来礼物,只见他赤身裸体蹲在地上,用手玩弄自己的阳具并讥讽斥骂来者,来人只得带礼物返回。宸濠知道此事后道:“谁说唐寅是贤德之士,只不过是个疯子罢了!”一夜之间,唐寅疯子的消息不胫而走,于是被遣回了苏州。几年后,宁王果然反叛,但很快兵败遭诛,唐寅因为当初睿智的决判和果断以佯疯割席,免受了牵祸。

宸濠之乱,又称宁王之乱、宁王叛乱。

宁王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的五世孙,即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玄孙。起初,封为上高王。宏治十年(1497年)袭封于南昌,第三年(1499年)袭封为宁王。正德二年(1507年),先后贿赂太监刘瑾及佞臣钱宁、伶人臧贤等;恢复已裁撤的护卫,蓄养亡命,随意杀逐幽禁地方文武官员和无罪百姓,强夺官民田产动以万计,并劫掠商贾,窝藏盗贼,密谋起兵;又企图以己子入嗣明武宗,以取得皇位。太监张忠、御史萧淮等先后告发其罪行,明武宗下旨收其护卫,令其归还所夺之田。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仅过四十三天,最后由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平定,这一事件极大地提升了王阳明的知名度。

宁王之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皇权争夺战,对明朝政局产生了影响。叛乱既导致了明武宗统治的结束,也促成了明朝统治者的政治改革;另外引起的社会混乱,给江南、尤其是南昌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改变了参与者的不同命运。

历史上,明代的江西有“朝士半江西,翰林多吉水”的说法。同属庐陵的安福古县,也以“文章节义之邦”著称,素有“团箕晒谷、教崽读书”的耕读传统。因此,在宸濠之乱的历史事件中,涉及本境上南乡籍入(出)仕者就有多人。请听我慢慢细说。

历史人物之一:刘孟翊。

孟翊,字士鸾,号中湖,前溪刘氏莊公二十八世孙,今洋门乡高洲村洋渚上人。生明成化戊戌(1478年)二月初三,殁明嘉靖庚戌(1550年)六月初十。是明正统甲子乡魁、由景泰辛未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升广平府知府、时号清贫太守刘彝之孙,由贡士任福建延平府永安县儒学训导刘玉之次子。治春秋,由国子生任宁府典膳。“宸濠有异志,翊苦谏之,因下狱;后宸濠败被诛,凡官宁府者,多被戮;翊因在狱得免。致仕归,与佐公(二十六世,正德甲戌进士,云南布政)建始祖祠,不辞勤劳。”宦绩载忠谏录及郡邑通志。

历史人物之二:刘养正

刘养正,字子吉,号西畦,洋门乡上城人。生于明朝成化庚寅年(1470年)农历九月十七,殁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农历七月。据《上城村爱敬堂族谱》记载,为该堂20世孙。幼时聪慧,有神童之称,于成化戊戌年(1478年),明宪宗朱见深皇帝下诏,恩赐供膳,助其成长,考中郡庠生(秀才)。明孝宗宏治戊午年(1498年)参加乡试并中举。明正德年间,入京师参加礼部组织的会试;因天生颇通天文谶讳,考试之前见“江汉间帝星明”天象,遂焚试卷,言退见。

宁王朱宸濠以刘养正为右丞相,于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以南昌为中心,集十万之众,发檄文号令天下,指斥明武宗荒淫无道。于是,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率舟师下江,攻占安庆。四十三天之后,起义失败,与朱宸濠等人一起被赣南巡抚王守仁所俘,此后刘养正在狱中自杀。

族谱上记载的“上城十景”诗,四首为刘养正所作,即《象岭晓晴》、《狮岩夕照》、《水南渔唱》和《江东樵歌》。另有自作的行书诗卷,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历史人物之三:刘逊。

刘逊,字时让,号旬峰,为前溪刘氏莊公二十六世孙,今金田乡前溪沿沛村人。生明景泰壬申闰九月初七,殁明嘉靖年间八月十一,墓位于伸缩峯下。

据明史和旧志记载,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举人,第二年以安福民籍登第三甲第一百五十三名进士。以知县擢南京御史。宏治初,因劾内侍蒋琮,下诏狱,谪澧州判官,迁武冈知州。到任武冈,因削减州禄米引发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署空”事件,最后贬刘逊为四川行都司断事。后任湖广副使,又忤刘谨,被迫致仕。为此,其自撰一楹联云:无地楼台厅事前,仅容旋马有官谏。瑾诛,起官福建按察使。

据《阳明奏疏》云:约会该府乡官,先任福建按察使刘逊等,相与激发忠义,譬喻祸福,移檄远近。布朝廷之深仁,暴宁王之罪恶。于是豪杰响应,官兵四起,擒获宸濠。又捷音疏云:按察使刘逊等十余人,仗义兴兵,协张威武,运筹赞画,夹辅折冲,况当震恐,摇惑四方,智勇莫敢,一撄其峰,而各官激烈忠奋,捐身殉国。伏愿皇上,普加爵赏,旌擢以劝忠义,以励懦怯,晋逊通奉大夫。逊三系狱,而直节始终不回。

逊谏章奏疏颇多,仅存《剿羌番》一疏。其善文,著有《笋峯编年網目前後二卷》、《固菴存愛堂诗卷》和《远憂亭诗卷》。民国三十年(1941年)由三十五世孙如东于前溪塘头松茂堂抄录过,但在动乱中散失,据民间传说在金田村见过其抄录的文集(注:本族文人所著述书目录后)。他还重视抢救保存古典文献。明宏治十六年(1503),湖广按察司副使刘逊得《独断》二卷,喜其书之近古,遂命人刻之并作序。清同治《安福县志》载,治南前溪的台江总宪坊,为按察使刘逊立。事载明史、通志和郡邑志。

历史人物之四:王懋中

王懋中,原名中立,字心远,又字与时,金田金溪人(今金田乡楼东村)。生于天顺4年(1460年),殁于嘉靖元年(1522年)。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曾在云南任按察佥事、山东按察使、湖南及浙江布政使、右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衔,二品大员的高官。王懋中比王阳明年长,且先于王阳明中进士,但他俩是忘年的莫逆之交。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王阳明奉旨率兵讨伐宁王之乱,时任都御史的王懋中跟随王阳明平叛,由于指挥得当,谋略正确,将士用命,仅仅月余平叛成功,王阳明、王懋中把酒鄱湖边,笑看灰飞烟灭。王懋中去世时,王阳明伤心欲绝,亲笔为其题写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

1、 刘炳章:明代南乡人物刘养正, 载《安福县南乡风物》公众号,2024

2、 刘钊(主序):《前溪刘氏总谱》,同治甲戌年(1874年)

3、 姚濬昌(主序):《安福县志》,同治十一年重修(1872年)

4、 刘鹏书:铮骨廉臣刘逊, 载《安福县南乡风物》公众号,2020年

5、 姚义兴:前溪进士刘逊, 载《安福县南乡风物》公众号,2024年

6、 王志军:清明怀先贤— 阳明先生的金田缘,载《安福县南乡风物》公众号,2022年

【作者简介】刘文兴,前溪刘氏莊公四十五世孙;江西省安福县人,博士,副研究员,目前在哈尔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