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55年俄罗斯大使馆迁入现址后,大使馆也正式成为中俄之间友好的象征。

由于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的总面积高达65000平方米,涵盖了办公楼、宴会厅、大使官邸等种种功能,这也成为了北京最大的外国使馆,而中俄两国交流的背后,也有着一段丰厚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字架的背后

在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的背后有一处宁静的花园,这里有一枚略显庄严的十字架格外引人注目,而这正是为纪念在中国安息的东正教徒所立的。

两百年前的1716年,康熙隆重接待了俄国来京的传道团,清政府还将他们纳入编制并提供俸禄。

由于两个国家在这个时候还没有成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所以这些传道士也就成为俄国政府在大清的非正式代表。

可历史的种种变故也让双方的交流无法做到去除隔阂,因为莫斯科的使臣经常连皇宫都进不去,因为他们并不遵守清朝的朝拜礼仪。

康熙58年时,沙俄的彼得大帝就派遣了梅洛夫公爵出使清朝,双方就在这三跪九叩的礼节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因为公使被要求“向皇帝谢恩”,而这种文化并不适用于俄国人,于是就没有下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公使的话说:“沙皇与中国皇帝是平等的,我在见沙皇的时候都不用磕头,也就不用给康熙皇帝磕头。”

双方就这么耗着,最终公使接受了一个协议:将来康熙皇帝派遣使节前去觐见沙皇时,也要给沙皇行礼。

不过,清朝派遣使臣到沙皇面前去都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

就算闹了些不愉快,可当时大使、传道士在中国的交流也是两个国家之间为数不多的非正式交流,对于两国关系而言也有着促进意义。

后来,清政府的国力越来越弱,也不断面临着悲剧。

《天津条约》之后,西方国家也开始扎堆在中国设立外交机构,这样一来,原本负责传教的传道团变成了个彻头彻尾的宗教机构,也就不再具有原本的外交使命了。

清朝末年,有俄国人在扩充东正教堂时将王府南侧的一些空地给买了下来,用来种植树木并兴办奶牛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辛丑条约》之后,俄国就根据条约的内容兴建了北馆和南馆,在原有基础上修建了新的公使馆,苏联是在1917年成立的,那会清朝已经灭亡,因此俄国公使馆就这么成为了苏联驻华公使馆。

1928年国民政府将首都迁到了南京,苏联驻华公使馆也就成为了苏联驻华总领事馆。

而这座建筑则是“南馆”,南馆一直使用到1959年,当时苏联政府将大使馆迁移至北馆,南馆也就这么空了出来,到后来最高人民检察院搬入。

除了南馆外,俄国在北京还有个北馆。

北馆的历史要追溯到1902年,同样是列强轮番欺负清王朝的时段,同样是与东正教有关,俄罗斯东正教堂重建,在经历了重修与扩充之后,教堂的总占地面积一度达到了300多亩,房屋都有237间,是标准的大建筑。

兴建的过程中,俄国人增添了圣母安息主教座堂、教众致命堂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致命堂的造型是最为独特的,顶部还有5个带着十字架的金星穹顶,地下室内还安葬着222位东正教徒。

东正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一直持续到1956年,教会宣布解散后,原本的传教集团将所有的资产全部转移给苏联大使馆,致命堂就没有了存在意义,从而走向了被拆除的命运。

而致命堂原址则被建立了一座广场,原本安葬在这里的东正教徒被迁移到安定门外的传教团墓地。

再到后来,传教团墓地也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青年湖公园,这处公园在北京城内也极为有名,正是北郊四湖之一。

可以说,现在的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有着一段极为丰富的历史,如今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四周的环境依旧十分优雅。

在俄罗斯大使馆的使区内仍然保留着一部分历史建筑,其中还有一座非常引人注目的“红房子”,此地正是高级“僧正”的住所,如今作为大使馆领事处的侧楼所使用。

据说,庭院旁边庄严肃穆的三角鼎是康熙年间所制作的,在过去是用来祈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使馆最大也与“蜜月期”有关

1949年10月2日,中国便与苏联建立起外交关系,那时新中国才成立第二天,足以证明当时的中苏关系有多么好。

解放军将国民党打到了岛上,从这一刻开始新中国成立了,不过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要在国际社会立足,就必须得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外交关系。

其实,许多新建立的国家在建立初期就面临着三种选择:倒向美国;倒向苏联;中立。

中国当时具有几亿人口,也是两大阵营拉拢的对象,只不过过去美国将全部“赌注”压在了国民党身上,国民党的败退使美国愈发被动;毛主席则确立起“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开辟了中苏人民之间的新友谊,也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抗美援朝期间也是中苏之间的重要合作,苏联提供了一些帮助,解放军也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使用更加尖端的武器。

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主席还专门乘坐专列前往苏联,斯大林对于毛主席的此次访问也极为重视,并给予了特殊礼遇,他也从心底里佩服毛主席的用兵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共同努力下,中苏之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个“互助”也是在周总理的建议上添加的。

建国初期,旅顺口也是中苏两国海军共同守卫的,两国海军也因为这个港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位于旅顺博物馆正门前的广场上还有一座纪念塔,周总理题词“中苏友谊奠基”。

那些年,是属于中苏之间的“蜜月期”,苏联需要丰富的资源,中国也需要苏联的很多技术促进发展。

苏联确实帮助新中国新建了很多大型工程项目,从民营到军事种类繁多,通过苏联的帮助以及自身的努力,中国也圆满地完成了“一五计划”。

而苏联在东北的援助更是奠定了新中国工业的基础。

可以说,最初的时间段,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促进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也有很多留学生选择到苏联读书,为了照顾中国来的留学生,苏联还专门兴建了中国食堂,很多苏联厨子都会做中国菜,这足以证明双方的关系已经到了极好的地步。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也在中国的使馆区盖起了一片新的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的许多年里,中苏之间的关系经历着波折,不过使馆依旧保持着原本的模样。

1991年苏联大厦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继承了主体衣钵的俄罗斯,这年12月27日,两国签署了《会谈纪要》,确认了苏联要集成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当时的外交部长是钱其琛,他宣布中国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并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原苏联特命全权大使王荩卿改任为驻俄罗斯联邦特命全权大使,至此,中俄关系走向了新的起点。

1992年,叶利钦也任命了一位驻华特命全权大使。

又是一个新的几十年过去,中俄之间的关系也迈向新的台阶,中俄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即便现在仍处于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动荡变革期间,双方的关系仍可以用稳定来形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双方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2019年,两国元首也共同纪念了中俄两国建交70周年,宣布实现两国关系提质升级,开启了更高水平、更大发展的时代。

2024年5月,普京在就任新一届俄罗斯总统不到10天后就抵达了北京,开启了全新的访问之旅,双方强调:中俄将全面挖掘两国关系潜力,推动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随普京一同来到中国的共有6位俄罗斯的副总理,其中还包括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等重要职务,此外,包括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俄罗斯铁路公司总裁在内的十几位大型企业领导人也一同前来的,这传递了个非常明显的信号:重视经济发展与合作。

中俄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双方领导人也都重视着彼此间的关系,两国都是大国,都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稳定的多极化国际格局。

因此,未来两个国家的发展前景也将更加广阔,而那历史已久的大使馆则是一个见证。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的面积最大,也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资料

  1. 左凤荣: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
  2. 康熙三十二年俄罗斯商人义迭思《聘盟日记》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