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知网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遍了中华大地,已被幽禁十年之久的张学良很是激动,他不仅为抗日胜利而激动,也为自己即将重获自由而激动。

为了提醒蒋介石释放自己,张学良特意在蒋介石生日当天送了一块金表给他贺寿。

金表代表着时间,张学良送表的意图可谓是非常明显,就在张学良满怀期待等着恢复自由之时,蒋介石送来的回礼却让张学良心如死灰。

那么,蒋介石到底送来了怎样的回礼?张学良又为何会被蒋介石幽禁十年之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队老蒋,成为赢家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的专列遭遇爆炸,张作霖虽在当天被救回大帅府,但因为伤势过重,最终不幸身亡。

在张作霖离世以后,其子张学良接替他的位置,成为了新一任东北地区一把手。

彼时各路军阀相互混战,而以汪精卫为首的北平国民政府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中央政府是军阀中最为强大的两股势力。

汪精卫与蒋介石的实力差距不大,若是想要破局的话,就需要拉拢新的势力,而偏居一隅的东北军,就成为了两方势力争抢的目标。

为了拉拢张学良,汪精卫给出的筹码是陆海空军副司令的职位,他还承诺北平国民政府中的一半部长都由张学良的亲信来担任。

汪精卫给出了这么好的条件,蒋介石也没有小气,他承诺平津地区的财政与军政大权都给予张学良,除此以外,还包括黄河以北的节制权。

面对汪精卫与蒋介石开出的优厚条件,张学良并没有立即接受,他虽然对这些好处很是眼热,但他更害怕因为站错队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因此,张学良不断地拖延时间,他要等到汪精卫与蒋介石分出优劣以后,再决定加入哪一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0年8月中旬,随着济南落入蒋介石的手中,汪精卫政府已经难掩颓势,张学良也没有再待价而沽,很快便接受了蒋介石的条件。

同年9月18日,张学良带领着东北军出兵华北,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占领。

在这场中原大战中,张学良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赢家,他不仅得到了许多实质利益,而且声望也达到了人生的顶点。

西安事变,遭蒋记恨

凡事有利也有弊,就在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入关之时,日军趁着东北空虚,在1931年的9月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也就此开始。

在日军侵略东北的时候,张学良的所作所为是令人失望的,他始终坚持“不抵抗政策”,将希望都放在国联身上。

然而,日军的野心早已暴露无遗,即使国联在1931年10月24日要求日方撤军,日方仍然不为所动,继续向东北守军发起进攻。

因为张学良没有对进攻东北的日军进行抵抗,东北三省被日军兵不血刃地占领,而张学良也被许多人口诛笔伐。

虽然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实行了“不抵抗政策”,但“不抵抗政策”只是张学良不给日军挑起战端的借口而实行的政策,在当时确实属于无奈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35年4月份开始,日本以武力侵略与经济侵略相配合的手段,在华北实施自治运动,想以此将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

面对日本的这一无耻行为,蒋介石顽固坚持“攮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先后调集三十余万重兵,准备对红军发动新一轮“围剿”。

为此,蒋介石于1936年10月26日飞抵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见面,逼迫二人执行“剿共”计划。

张学良赞成的是“安内必先攮外”政策,他对蒋介石劝说道:“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东北军大部分将士的要求,也是我的请求。”

杨虎城也对蒋介石的“先剿共再抗日”政策表示不满,他直言道:“日军才是最主要的敌人,剿共一事,恕难从命。”

面对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谏言”,蒋介石怒斥道:“我们最近的敌人是共产党,日本离我们很远,危害尚小,若是不积极剿共而轻言抗日,便是动摇军心,是要被制裁的。”

在多次谏言均遭到拒绝与痛斥以后,张学良对蒋介石失望无比,为此,他与杨虎城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商谈最坏的解决方法。

另一边的蒋介石见张学良与杨虎城态度强硬,便先去到了太原、济南等地,部署西北的“剿共”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完成了新的“剿共”军事部署以后,蒋介石于12月4日重新飞回西安,他给了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个选择:一是服从中央的“剿共”命令;二是将东北军调往福建,将第十七路军调往安徽。

这两个选择都是张学良与杨虎城无法接受的,调走就意味着走上绝路,不调走就必须与共产党内战,一时间,张学良与杨虎城被逼到了死胡同。

在蒋介石的逼迫下,张学良与杨虎城决定进行“兵谏”,让蒋介石打消内战的想法。

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按照商定计划,在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蒋介石也只能停止了“安内攘外”的政策,被迫与共产党进行第二次合作。

正是因为张学良与杨虎城及时发动了这场“西安事变”,国民党与共产党才暂时结束了内战,得以腾出更多的力量来联手对抗日军。

1936年12月26日,在蒋介石终于松口,答应停止内战与共产党携手抗日以后,张学良也履行诺言释放蒋介石,并且打算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

杨虎城对张学良深入虎穴表示担忧,但张学良却表示:“我是一名军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此次前去南京,也是为了请罪。况且,若是不回南京,我们无法保证蒋主席会履行国共合作的承诺。”

由此来看,张学良跟着蒋介石回南京看似非常冲动,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对当时的张学良来说,是必须选择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深明大义,不顾生命威胁也要跟着蒋介石回到南京,可惜蒋介石并不是一个大方的人。他在与张学良一同飞达南京以后,便将张学良软禁在了宋子文的公馆。

同年12月31日,军事委员会对张学良进行审判,蒋介石早就在幕后安排好了一切,整场审判只进行了一个小时,张学良最终被判处了十年有期徒刑。

蒋介石此人可谓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他当时本想直接“除掉”张学良,是宋美龄等人多方周旋游说,才让他打消了此念头。

但他还是操纵审判让张学良被判刑,又在之后写了一篇为张学良请求特赦的文章,以表示自己的“大度”。

当然,蒋介石的呈文说是特赦张学良的罪行,但张学良仍然无法获得人身自由,而是受到了军事委员会的控制。

军事委员会的背后则是蒋介石,由此来看,蒋介石看似赦免对张学良的处罚,实则是将张学良无限期地拘禁起来,所谓的审判与呈文,不过都是蒋介石玩弄的一套把戏。

多年幽禁,难求自由

自军事审判结束以后,张学良便失去了自由身,开始过着被囚禁的生活。

因为担心张学良的关押地点暴露,所以从1938年11月起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张学良的秘密囚禁地点换了11个。

显而易见,蒋介石在囚禁张学良一事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他不允许张学良有任何出逃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暗无天日的生活让张学良的内心很不好受,他虽身陷囹圄,但却一直想方设法地改变自己的处境。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张学良看到了重获自由的希望:既然抗战都结束了,那蒋介石应没有理由再能囚禁我了。

然而,此时的张学良被囚禁在贵州桐梓县的天门洞小西湖,这里与蒋介石所在的重庆相隔甚远,想要与蒋介石见一面是很难的事情,但若是直接写信请求蒋介石释放自己,那又显得唐突了一些。

一直陪伴在张学良身边的赵四小姐看出了他的为难,便鼓励他道:“汉卿,蒋委员长生日要到了,你不是有一块金表吗?可以送块金表为他贺寿,手表代表着时间,蒋委员长一定能明白你的用意。”

多年的幽禁生涯早就让张学良感到绝望,此时但凡有一点机会,他都会去尝试一下。

于是,张学良便将自己珍藏多年的金表交给了看守他的人,让他转交给蒋介石,希望能让蒋介石明白自己的心意。

可惜蒋介石的心胸并没有像张学良想的那般宽广,在焦急的等待中,张学良并没有等来蒋介石释放自己的消息,只等来了蒋介石的两样回礼:一份1936年的日历以及一双绣花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看到蒋介石的这两件回礼以后,张学良气得浑身颤抖,他将这两件礼物狠狠地丢在地上,嘴里还不停喊道:“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此时的张学良俨然已经明白了蒋介石的意思,蒋介石送出1936年的日历,是想要告诉张学良,当年的那场西安事变他从未忘记。

至于那双给女人穿的绣花鞋,则是想让张学良像古代女子那般老老实实在家待着,所谓的“自由”就不要多想了,蒋介石是不可能放他离开的。

自从收到蒋介石的两件回礼以后,张学良一下子就苍老了许多,他对赵四小姐说道:“看来,我这辈子是难求自由了。”

其实,在这之后,张学良曾还有一次得到自由的机会,可惜仍然是被蒋介石给阻止了。

那是在1949年1月份的时候,蒋介石在内外交困下不得不辞去中华民国总统的职务,而李宗仁接任了他的位置。

李宗仁为了表明自己谋求和平的诚意,命令行政院采取了释放张学良等政治犯的措施。

然而,蒋介石却认为释放张学良会对自己的权威造成挑战,他下定决心要对此事进行破坏与阻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27日,蒋介石致电嫡系大将陈诚,先是坚决反对释放张学良,还在电报中说道:“如果李宗仁下命令到台湾省要求释放张学良,可以暂时不回复他。”

事实上,张学良早在1946年10月便被蒋介石秘密送到了台湾,但蒋介石不确定李宗仁了不了解此事,所以在致电陈诚时特意提到了这一点。

陈诚见蒋介石不想释放张学良以后,也不愿违抗蒋介石的主张。

于是,陈诚将李宗仁的亲信程思远找了过来,对他说道:“张学良现在幽居新竹,如果你要到新竹去看望他,我可以派人派车护送你去,但若是想让张学良重获自由的话,那怕是要让你失望了,蒋校长是万万不会答应的。”

程思远在听了陈诚的提醒以后,也明白张学良释放无望,他当即辞别陈诚,回南京向李宗仁复命。

与此同时,在台湾新竹井上温泉的张学良也从报纸上看到了李宗仁下令释放自己的新闻,他对此事非常地期待。

然而张学良并没有等来恢复自由,而是再一次被秘密转移,特务队长刘乙光将他安置到了高雄西子湾的寿山要塞,他重获自由一事,再一次化为了泡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蒋离世,终得自由

就在张学良以为自己的一生都再难求自由身之时,蒋介石的身体却遭遇了重创,这让张学良看到了事情的转机。

然而,重病缠身的蒋介石仍然惦记着张学良,他为了不让张学良被释放,还专门将蒋经国叫到床前叮嘱:“张学良虽已年迈,但他虎威尚在,绝对不能放虎归山。”

蒋经国虽不知父亲为何如此忌惮张学良,但他向来就很听从蒋介石的话,便点头应承了此事。

在蒋介石病逝以后,蒋经国始终遵从蒋介石临终前的遗憾,只是给了张学良一些优待,至于释放张学良一事,蒋经国从未谈过。

张学良是不幸的,因为蒋氏父子都对他很是提防,始终不让他恢复自由身,但他同时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不仅熬走了蒋介石,还熬走了蒋经国。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因病离世,而张学良也终于等到了重获自由的良机。

1990年3月,张学良终于重获了自由,虽然此时的他已经九十岁了,但重见光明的这一天,这位老人还是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去世,终年101岁。

对于这位“少帅”的评价,人们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他在九一八事变中实行不抵抗政策,让日军轻松拿下了东北三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贼;

但也有人认为他发动了西安事变促进国共合作,更因此事被囚禁了半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将领。

往事已不可追,寥寥数语又怎能写尽惊心动魄的那段风雨岁月呢?以往是非,便任凭后人评说吧!

参考资料:中国知网《“健忘”张学良逆境中走过百岁人生》何春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