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开启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模式的探索,将理工科人才的培养落实到义务教育阶段,鼓励各高校发挥人才及资源优势,带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发展。作为这一探索中的重要角色,武汉理工大学或将成为不少学生心中的科学”圣殿“,这与它的办学实力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汉理工大学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列入“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目前,武理工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材料科学、化学、工程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纳米科学与技术等8个学科多年来保持在世界前50;超三分之二的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海事管理,航海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更是稳居国内前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师资队伍是武理工缔造上述办学成就的关键。该校注重提高教师素质,引进各学科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创新团队。先后实施“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国际化战略师资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一支国内顶尖的师资力量

目前,武理工有专任教师3095人,教授870人,副教授144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科首席教授、科技创新人才等300多人。通过这批高素质教师的力量,武理工实现了多领域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能源汽车的问世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出行选择,但不时发生的失控、自燃等事故让不少人质疑新能源汽车,尤其是锂电池的安全性。对此,武理工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简化电化学模型,基于机器学习,实现对电极颗粒表面锂离子浓度变化的精确预测,有效提升了锂电池对异常环境温度、不规范充放电等因素的抗性,极大提高了行车安全。

在普通人眼中,碳是一种相当不起眼的元素,而在武理工看来,碳却可以解决“卡脖子”技术。该校研究团队打破了过去学界关于“石墨烯越薄越好”的共识,独创高温碳修复技术,至今已成功应用于射频通信、新能源、军工国防等国家重点领域,并建立了全球第一条高导电宏观石墨烯膜产线。其核心产品得到华为、航天二院、泰豪军工等科研单位高度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该团队学生近5年共发表论文80余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共计20余人次、申请专利15项,其中4项取得授权。不少人投身于国家新材料与信息技术、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重大项目与工程中。

解决民生难题、打破技术封锁、参与义务教育,武汉理工大学既做好了本职工作,也不忘承担额外社会责任。这样一所有实力、有担当的高校,推荐同学们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