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康复人才缺口巨大。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希望,康复大学成为中国康复高等教育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撰文 |黄思宇

筹建五年后,康复大学于6月22日在山东青岛正式揭牌。学校官网介绍称,这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所以康复命名的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尔丹任该校校长。

今年是康复大学第一次招收本科生,首批招生专业为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和临床医学。计划面向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湖南招收300名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康复大学微信公众号

院士挂帅,国家卫健委等联合筹建

康复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5年,当时中国残联提出建设康复大学。这一设想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建设康复大学”共四次被写入国家级规划。教育部领导也明确表示,全力支持康复大学建设工作。

2019年3月9日,康复大学官宣落地青岛。这座城市还未有全国知名的医学院校,三甲医院不到20所,但因为气候与自然环境优越,被视为康养胜地。

这是一所由山东省政府、中国残联和国家卫健委联合筹建的大学。2019年6月4日,三部门联合向教育部提交的函获得批复,教育部支持康复大学筹建。2021年,“建设康复大学”变为“建成康复大学”,再次被写入国家级规划。

从筹建阶段开始,康复大学就在吸纳顶尖人才,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尔丹。董尔丹院士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博士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大医学部),现任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分会主委等职。他从2021年3月开始挂帅康复大学筹建工作,现任康复大学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尔丹院士 图源:康复大学官网

此外,康复大学还签约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科学专家苏国辉教授团队,全职引进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健康科学中心周平教授康复工程团队。周平教授博士论文完成于美国最好的康复医院芝加哥康复学院并在这里做博士后,在美国西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从事过康复相关研究。

今年也恰好迎来康复大学与山东大学首批联合培养博士生毕业。2020年开始,康复大学先后与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合作,至今已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137名,硕士研究生115名。

首次开启招生的本科专业同样注重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例如,康复作业治疗创新班是学校与国内顶尖康复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合作开设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可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流学习。

目前,康复大学设有康复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社会发展学院、临床医学院、公共教学部5个学院(部),已建成康复国际全球合作研究中心、康复国际全球孤独症研究中心、运动康复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和平台。

学校拥有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康复大学青岛医院、康复大学青岛康复医院3所附属医院,前两所均为三甲综合性医院。

推动、引领中国康复高等教育发展

2023年10月,在康复大学承办的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康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指出,作为一所连续两次列入国家级规划的高校,康复大学被赋予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希望康复大学成为中国康复高等教育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根据《中国康复医学年鉴》数据,截至2022年,我国(不包含香港、澳门在内)康复相关专业本科办学院校已达377所,包括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等9个招生专业。

然而,国内开设康复医学相关院系的高校依然较少。即使是北大医学部这样的顶尖医学院校,也直到去年才成立康复医学系,距其成立第一个临床学系已过去18年。中国残联前主席张海迪曾指出,虽然这些年来一些大学设立了康复专业,但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还要建立更规范、高标准的康复学科。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引入现代康复医学概念,中国康复医学会、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都是在那个年代创立的。董尔丹院士等人曾在国外医学期刊发文介绍,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政府和社会特别关注到康复医学的重要性。2011年,原卫生部发文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设立康复医学科。2013年,国内开始进行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前,以北医三院康复医学科为中心,我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康复医学质控网络。

但时至今日,公众对康复医学的误解依然存在,认为其主要工作就是“推拿按摩”。这种认知偏差不仅减少了康复科的患者数量,也降低了高考生报考康复医学相关专业的积极性。同一所医学院校内,康复医学相关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通常都会低于临床医学专业。

实际上,康复医学是一个高度专业且复杂的学科。仅从医学角度看,就可细分为心脏康复、呼吸康复、听力和言语康复等多个方向,在心脑血管、呼吸、发育行为等诸多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中均有应用。从事康复医学对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也有一定要求,高质量的康复工作不仅需要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还可能涉及营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等。

为了提升国内康复人才水平,中国残联主席程凯撰文建议,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把康复大学作为试验田,从临床医学、理工科、社会学科、教育学等本科生中招收康复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康复人才。同时,创设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等专业硕士学位点,并逐步创设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填补国内康复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空白。

推动国内康复医学发展,多个难题待解

我国拥有巨大的康复需求。《柳叶刀》2020年发文指出,中国是全球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康复需求总人数超过4.6亿,包括8500万残疾人、44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近3亿慢性病患者。北医三院康复医学科杨延砚认为,除残疾人和老年人外,任何疾病损伤的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亚健康人群等,都是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

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康复医疗专业人员的缺口依然巨大。以康复治疗师为例,专家估算,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约5万人,每10万人口拥有3.57名康复治疗师,与国际标准要求的每10万人口拥有50名康复治疗师相差超过10倍。康复科医师数量更加短缺,全国仅1.64万人。

而且,这些从事康复医疗的人员中,许多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康复医学训练。第8届亚洲-大洋洲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大会上,专家指出,很多康复医生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重新建立康复思维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康复领域的专业性降低,患者得不到真正的康复治疗。

为了解决康复人才短缺问题,官方近年来已出台相关支持性政策。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改委、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要求通过健全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康复医疗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措施,力争到明年(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

检验建设成果的时间将近,从上述专家估算数据来看,时间短任务重。

即使一家医院拥有健全的康复人才队伍和设备,开展康复项目的积极性也普遍不高,这背后涉及医疗服务价格的问题。公开资料显示,当前纳入医保报销的医疗服务项目超过1万个,但其中医疗康复项目仅有29个。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在建议中指出,纳入医保的康复医疗项目数量少且价格过低,是限制康复医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此外,还存在医疗康复项目不适应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模式的问题。患者治疗结束后,不管是独立行走出院还是坐着轮椅出院,或是在医院去世,DRG模式下医保支付的费用都是规定好的,这就降低了医院为患者持续提供康复治疗的积极性。虽然国家医保局2019年就提出DRG付费模式不适用于康复患者、需要长期住院的患者等,但至今仍有一些地区针对康复医疗采用DRG付费模式。

周燕芳建议,除了将更多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还可以针对早期康复开展基于功能分类的医保支付模式,对于中长期康复患者,探索适合居家长期康复护理的医保支付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年鉴|我国康复相关专业本科办学院校达377所(《北京商报》)

[2]加快建设专业化康复人才队伍(《人民政协报》)

[3]每10万人仅有3名康复治疗师,如何满足4.6亿人的康复需求?(《中国经营报》)

[4]智慧交融创新并进 国内外专家共话康复医学发展(封面新闻)

[5]两会建言|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建议扩大康复医保支付范围优化康复医疗支付模式(《中国经营报》)

[6]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1046568/

[7]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2340-0/fulltext

来源:医学界

责编:田栋梁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