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现场。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摄

人民网扬州6月25日电 (记者马晓波)25日,记者从第34个全国土地日江苏省主场活动上了解到,目前江苏省土地开发强度达22.6%,为全国省区最高;单位建设用地GDP为33.7万元/亩,土地利用效益仍有较大提高空间。江苏省明确,将规范引导土地用途转换,鼓励各地探索制定存量建设用地用途转换负面清单,依据详细规划、规划条件和供地政策进行混合复合更新。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国梁表示,作为农业大省、鱼米之乡,江苏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但人多地少也是江苏的基本省情,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0.7亩,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土地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因此,落实全面节约战略,严格耕地资源保护,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

今年5月11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支持城市更新行动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以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水平。文件明确,结合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支持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鼓励各地探索制定存量建设用地用途转换负面清单,依据详细规划、规划条件和供地政策进行混合复合更新。

此外,为管好用好城镇开发边界,江苏省自然资源厅5月8日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开发边界管理的通知》。江苏将在严守底线,促进城镇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刚弹结合,切实解决地方合理诉求。比如,在国家规定可以开展局部优化的6种情形基础上,增加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区域内的城镇建设或产业类项目用海”“在详细规划编制、修改过程中,对紧邻城镇开发边界的河流水面、绿地、道路等进行布局优化”等情形,并明确局部优化面积不超过扩展规模的5%。

近年来,江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守牢5990.27万亩耕地、5345.0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执法监管,耕地总量持续减少势头初步得到遏制,连续三年实现耕地净增加,全国首家获批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以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65万亩,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6.8%,实现了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

当天,还表彰了江苏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市、区)等。无锡市、扬州宝应县、盐城盐都区等地介绍了当地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和严格土地执法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