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绅,是村民的“猛兽”,还是村民的主心骨?

首先承认,乡绅这个群体,的确存在争议。但这种争议,不是“好”与“坏”的争议,而是“善”与“恶”的模糊化。

一方面,很多人认为乡绅就是“欺男霸女”的乡村“猛兽”,因为他们享受着剥削村民而得的财富、地位,却丝毫不顾及村民们的合法权益。

而另一方面,很多村民又是发自内心地尊敬乡绅们,哪怕知道他们手握大权,却依然毕恭毕敬,礼遇有加。

那么,乡绅们的真实面貌究竟是怎样?为什么他们既被村民痛恨,又被村民尊重呢?

一、乡绅的着装,一看便知!

说到乡绅,不得不提一下他们的外在形象。乡绅们平日里头戴瓜皮小帽,身着长袍马褂,腰间别一把折扇,脚踏一双方口布鞋,走起路来,步伐稳健,儒雅风范尽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乡绅很面熟?没错,他们就是《骆驼祥子》里祥子拉车时,遇到的贵人——曹先生。

小说中,祥子拉曹先生,不小心把车子弄反了。虽说曹先生受了伤,但依然权威祥子要努力。对于祥子而言,曹先生既是雇主,又是内心的一道温暖的光。而曹先生的身份用当时的标签,就是一位乡绅。

在老舍笔下,乡绅曹先生的形象,既有文人的温润儒雅,也有乡绅的世故圆滑,而实际上,现实中的乡绅形象,正是如此。

乡绅,是中国乡土社会中,最具特色的群体。他们一般指的是,那些虽然不在国家机关任职,但却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士人阶层。由于乡绅的户籍并不在本地,所以他们往往以返乡定居的方式,活跃在乡村中。

因此,乡绅们也经常被比喻为“外来户”。但需要注意的是,乡绅这个群体,并非有钱人就能成为。乡绅的门槛很高,只有符合以下3个条件的人,才有资格入乡绅的行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在古代科举制度下,乡绅大多出身于书香门第,或者是一些科举不顺、被迫隐居乡间的落魄学子。这些人都饱读诗书,深谙儒家礼仪,是乡村中难得的“高知分子”。

第二,要拥有一定的人脉关系。

乡绅们一般都有自己的宗族势力,他们的家族往往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因此在乡村中也拥有自己的人脉圈。他们能借助人脉优势,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第三,要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在传统社会中,乡村的经济总量是非常有限的。而乡绅们往往已经脱离了“农民”阶层,他们或是有田产的富户,或是经商致富的商贾,或是科举及第的官员,因此,他们往往掌控着乡村中稀缺的经济资源。

二、乡绅,是乡村的灵魂。

总体上看,乡绅是乡村社会的支柱,是村民们的信仰,更是村民们的精神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对于村民而言,乡绅是乡村的支柱。

在传统社会中,乡村的经济总量非常有限,村民们主要的收入,除了种地之外,还有手工业、商业等副业。而在这些副业中,又以乡村作坊为主流。因此,乡村的经济总量,是由乡绅掌控的。

其次,对于村民而言,乡绅是他们的信仰。

乡绅一般出身于书香门第,他们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因此,他们是最忠于孔子“仁义礼智信”的一群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遵循着孔子的伦理道德,因此,村民们都很信奉乡绅们的话。

最后,对于村民而言,乡绅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在传统社会中,乡村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医疗水平更是简陋,遇到天灾人祸,村民们都只能寄希望于乡绅们能带来转机。久而久之,村民们都将乡绅视为救命稻草,遇事都会求助乡绅。

三、结语。

总结一下,乡绅是乡土中国的灵魂。

乡绅之所以被称为“乡绅”,是因为他们脱离了乡村,又回归了乡村。他们脱离乡村,是因为他们已经脱离了农民阶层;他们回归乡村,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乡村中稀缺的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因此,他们既不是村民的主心骨,也不是村民的“猛兽”。他们只是乡村中,既强大又孤独的个体。

但是乡绅这个阶层天然是要剥削农民,这和他的道德水平无关,就和现在老板天然要剥削打工人一样,放在宏观层面,是阶级属性,于好人、坏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