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北京。迈克·埃默里和孩子们在天安门广场

‍1980年春天的上海,23岁的英国人迈克·埃默里走下一艘轮船。那是他第一次来中国,他也是第一批来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之一。

辗转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1980年人们的生活和笑脸。

1980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显得遥远,又仿佛就是在昨天。岁数大的还舍不得换掉蓝绿灰,但是小孩子都先鲜艳起来。

回想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似乎每个小女孩都有纱网质感的红色或者粉色发卡别在脑袋上。

少先队员们胸前的红领巾经常干巴巴的卷着,总是羡慕人家刚买的新红领巾,也特希望刚拿烙铁烙平的红领巾能多保持几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北京。看到有人拍照,小男孩特别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北京。小女孩头上都爱戴这种薄纱质感的发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1980年。男孩们看起来纪律严明。他们的发型很整齐,难道去的是同一家理发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1980年,一个女孩正在向其他人宣讲。

年轻人都渴望拥有“三转一响”——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一台收音机。而自己那辆崭新的二八大杠儿,现在回忆起来,真的挺难骑。

那时候的收音机真的很大,扭着旋钮总是吱妞儿吱妞儿。能开汽车的可不是一般人,实际上那时候的小汽车也都是公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北京。一水儿的二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上海。奢侈品!收音机!和掩饰不住的骄傲神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北京。前面应该是曾用来接待外宾的“上海”,后面可能是辆“波罗乃兹”

1980,天真烂漫的孩子,穿着白衬衣蓝裤子、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平静安详的老人,互帮互助的邻里,以及街市上的小贩。还有人们身后的故宫、长安街、天坛、外白渡桥、南京路……这些身影和景物都被迈克·埃默里用当时人们还觉得新鲜的、咔嚓响的尼康相机,带着一点点误解和无比的热情和真诚记录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上海。迈克·埃默里游轮上的理发师在外白渡桥滑旱冰被围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北京。颐和园石舫上戴红领巾的小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北京。在天坛卖票的友好女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北京。在给这个小男孩展示了如何操作相机后,小男孩眨了眨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北京。“我猜:在中间的小男孩不想让我给他拍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1980年。在中央气象局幼儿园门口。迈克·埃默里最初还以为这里是孤儿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1980年,父亲和他的两个儿子在故宫里度过了美好的一天。

1980,是60后、70后成长的年代,这些照片总让他们倍感亲切;1980,是90、00、10后未曾见过的年代,这些照片让他们感到有趣新鲜。回望1980,你可以看到人们眼中的纯真,没有压力,生活很简单,纯粹的幸福似乎会从这些动人的微笑中流淌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北京。织毛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北京。修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北京。成长的男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北京。玩拍手游戏的女孩,还有这样的书包和水壶你背过吗?

当年的孩子现在都有40多岁或50多岁了。在北京、在上海,在这些千万人口的现代化的城市中,他们也许成为了教授、公交司机、老板、医生、超市收银员,他们或许刚刚退休了,或许早早离开自己的故乡,像迈克·埃默里一样生活在海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1980年,家庭出游,父亲带着两个小男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1980年4月,市场里的两个小女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1980年4月,孩子们在上学路上,有的孩子在挥手。

每年,埃默里都会看着这些照片,他总是思索要如何好好的整理这些让他始终牵挂的照片。一有机会,他总是把这些照片分享出来。

在《中国·1980》里,迈克·埃默里回忆道:

很久之后,我才意识到在中国旅行时拍摄的这些街头照片有多么意义非凡。从这些孩子的笑脸上,你可以看到他们眼中的纯真。没有压力,生活很简单,纯粹的幸福似乎会从这些动人的微笑中流淌出来。

字里行间,藏着迈克·埃默里对照片中的人们的挂念和对中国深深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