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中写道:“钱是好东西,它能使人不再心慌,并且叫人产生自信。”

可惜,很多人是在没钱的时候,才知道关于“钱”的道理。

我们可以一辈子平凡,但不可以一辈子穷困

六十岁的时候,很多人生龙活虎,能打工赚钱,什么都不愁。

过了七十岁,这打工的事情,干不来了,也没有人要了;自己创业,这精力和资本,多半是不允许的。

再往后,这存钱和不存钱的人,命运的区别就拉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人老了,有存款,必有后福。

“人终究是靠自己的”,这样的道理,路人皆知。

当我们很老了,甚至走不动了,还可以靠自己,那就很了不起了。

这份“自我依靠”,80%是钱财撑起来的。

关于孝道:老人有存款,才有选择权。

俗话说:“积谷防饥,养儿防老。”

你到底是去儿女家养老,还是自己慢慢过日子,不指望儿女?你到底要去女儿家,还是儿子家?你是去大儿子家,还是小儿子家?去养老院,什么样子的养老院?

一系列的问题,你要自主解答,那么你就得有钱。

有钱的老人,去哪里都受欢迎。因为他自带伙食费,甚至还能有剩余,给孙辈零花钱。

和我同村的张叔,儿子去广东打工,常年不回家。女儿嫁隔壁村,因此张叔选择了去女儿家养老。

天气暖和的时候,张叔在自己家,自己做饭;冬天,张叔行动迟缓,就去女儿家,女儿管饭菜。

张叔若住在女儿家,就一个月给两千。女儿女婿都乐意。

老人不得不麻烦儿女,但是自己有钱,麻烦就少了一大半。选择养老的方式,也丰富了。

关于健康:老人有存款,才有主动权。

有的老人,到了七十岁之后,病痛很多。

随便一次生病,花钱几百,几千,都不奇怪。

如果每一次都要向儿女讨要医药费,这是很难堪的。儿女也会因为每个小家的情况不一样,愿意给的钱,数量不同,带来了不公平的结果,引发了争吵。

也有一些家庭,谁都没有钱,老人病了,只能拖着,坐等人生的大限。可怜,却毫无办法。

有钱的老人,自己决定病痛,是否要尽力救治。或者老伴会做主,说话的时候,也是有底气的。

关于小家:老人有存款,才有管理权。

老人要管自己的小家庭,就得有经济上的余地。

买衣服,过生日,添加家具,重新装修,可以让自己过得舒服,但是钱财得来源于自身。

你等儿女来管家务,恐怕是越简陋越好。儿女买的东西,你不喜欢,但是不能说,否则会认定为“好心没好报,不感恩”。

关于梦想:老人有存款,才有追梦权。

看到同龄的人,都出去走走,或者去学音乐,你就不心动吗?

七十岁了,人还是要追求梦想的。发展爱好,去看看一道梦里的风景,都可以。

追梦,不是兴趣高就行了,更要有经济支撑。

“手里有钱,心中不慌”,这个道理,恰好见证了另一句古训——

“有福之人不用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有存款,是一个人最大的远见。

想一想,你七十岁的时候,还在为一日三餐发愁,这是不是苦命人的迹象呢?

虽然一把年纪了,还老气横秋,日子还得过下去。

多数的人,第一时间会想到

:“我养你长大,你养我到老。”

但是想法很好,付诸实践很不好,有两个附加条件:第一,儿女的家境不错,能够随时拿出钱,给父母养老;第二,儿女、女婿和儿媳的人品不错,能够主动承担赡养责任。

就算条件成熟了,老人在被赡养的过程中,也要遭遇“色难”。这看脸色的时候,是不能避免的。

想一想,处于中年的儿女,上有老下有小,还要承担房贷车贷,时不时要面对失业。老人的事情,铺天盖地压过来,这是很难承受的。

尤其是长期陪护老人,可能导致中年人的收入减少,甚至不得不辞职。其后果,不太乐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还是要有长久之策,而不是等老了,才想起自己“短视”了。

从人生百年的角度看

,中年的时候,就要准备养老金,保证日常开销;每个月有生活规划,保证有剩余。

到了退休之后,不管是否还能打工赚钱,都要学会抠门,习惯低配生活。与此同时,断了对儿女的供养,绝对不养败家子。

巴菲特说:“开始存钱并及早投资,这是最值得养成的好习惯。”

我们还要把长远打算,落实到具体的生活里,

养成日积月累的习惯。

比方说,买衣服不赶时髦,不赶季节,换季的时候再去购买;按照饭量来煮饭,不浪费米;学习旧物利用的方法;简朴装修房屋等。

任何一个有存款的老人,不是因为收入很大,而是习惯很好,长时间开源节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什么是最好的命运安排?要记住一句话:“少年福不是福,老来福才是福。”

辛辛苦苦大半生,到了七十岁,虽然身体不那么好,但是日子无忧,子女过得顺利,自己也退休了,就算是完满的结局。

世上有很多事情,是可以亡羊补牢的,但是存款这件事,到了老年,是很难补救的,尤其是那些没有退休的老人,回头的余地都没有。

也许存款很多,到最后还是花不完,也没有关系,总比人活着,钱花完了,好一百倍。

当你开始存钱,命运之神就开始对你微笑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