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如今各大平台、电视台都在强调“精品剧”,“精”必然短,长就不可能“精”,短剧、中短剧必将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

在历史剧和年代剧领域可谓“作品等身”的阎建钢还表示,所有剧都是拍给当代观众看,即使是历史剧也要具备当代性。长尾效应和热度也许不可兼得,但很多年轻导演的作品值得自己学习,比如《漫长的季节》和《我的阿勒泰》。

被问及如今“架空剧”层出不穷、“硬核”历史剧踪迹难觅,阎建钢告诉观察者网,“硬核”历史剧需要相当的历史功底,而有功底的传统创作主力军的创新能力“退化”,写不出当代观众能接受的历史景观;年轻一代的编剧们则有更容易、收益更高的事去做,不愿“自讨苦吃”,制作公司也因为历史题材的不确定性想避开挑战,“一个事半功倍,一个事倍功半,选择者是有价值观的区别的。”

“一般剧用不着拍三四十集”

去年,阎建钢执导的剧集《人生之路》(陈晓、李沁主演)夺得央视一套2023年度冠军,他的作品类型丰富,包括《功勋》之《袁隆平的梦》单元,《秦始皇》《赵氏孤儿案》《东周列国·战国篇》《于无声处》《中国地》《四号女监》以及早年的革命年代剧《擎天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广联合会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第21届、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剧类别评委会主席阎建钢(上海电视节供图)

谈到如今短剧的兴起,阎建钢表示,剧集体量变化有其历史轨迹,从最早3集以下的单本剧,拍到中篇,后来为什么越拍越长?因为电视剧不是孤立的创作领域,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电视剧制作市场化,广告商需要更长的广告投放周期,如果低于30集,就会影响广告传播,此类原因导致剧集一度普遍在40集上下,甚至出现了60、80集的剧。

如今再次变短也与市场有关。阎建钢指出,今天网络平台的收益方式不止于广告,还靠会员拉新,“拉新”这个“新”指的就是年轻观众群体,该群体平均文化水平和海内外作品阅片量远超传统观众群体,他们接触到了世界各国优秀剧集,开始习惯那种故事节奏和情节密集度,再用传统的方式拖泥带水地叙事,这些观众不会买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到这些年的创作心得,阎建钢提出,一个团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是剧集能否成功的关键基础,“有的戏是码演员,以为只要把谁码来就能成了,成了吗?有的成了,但相当比例的可能成不了。”

他举例称,有时候说服演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权衡,“反正就这么多钱,100块钱你一个人拿走了90,还剩10块钱给其他20个角色,你的戏怎么演,剧组还能用什么样的对手戏演员,没有他们如何成就你?真正有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演员他一定会有价值判断。”

说到这里,阎建钢以亲身经历谈到拍摄现场对演员专业能力的直观判断,“片场的灯光师都知道演员演得好不好,因为他打过一百部戏的光,能判断这个演员‘值多少钱’,能判断哪些粉丝是买的,他看的太多了。我们现场的灯光师偶尔冒出一句话,指出演员的表演问题,让我一惊,好专业啊。”

阎建钢表示,此次作为白玉兰奖电视剧类别评委会主席,他仍然强调专业,“这个行业现在所有的乱象,除了外在社会元素之外,就在于这个行业门槛太低,甚至没有门槛。大部分剧集综合的专业分数不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