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普通的泥巴经过谢新建一番娴熟的捏塑和勾勒,一个栩栩如生的塑像便展现在众人面前,仿佛被注入了生命。“我现在捏塑的是一只和平鸽,捏塑好的作品,还要经过后期修饰,勾勒出精美的花纹,塑像会更加逼真,最后要经过烧制才算一件完整的砖塑作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鄄城砖塑第五代传承人谢新建一边捏制着手里的砖塑作品,一边介绍。

近日,为纪念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省鄄城县举办了2024年“鄄城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鄄城砖塑研学”活动,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传承人谢新建亲自参加活动,为学生们讲解鄄城县砖塑文化,并指导学生们捏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谢新建指导学生捏塑技巧 鄄城县文化旅游局提供

活动现场的学生们手里拿着泥块,像模像样地跟随着谢新建一起捏制,各种“奇特形状”的泥塑在孩子们的手中“跳跃”起来,不时传来孩子们开心的笑声。

“哈哈......你看你捏的像什么,老师让捏制一只和平鸽,你这是小怪兽吗?”“你看看你捏的好像一只小鸭子!”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近距离体验非遗,感受非遗的魅力,也给孩子们心里种下了一颗“文化传承”的种子。“这场研学活动真是太好玩了,普通的泥巴在老师手中可以塑造出那么多形状,回家之后我还要继续练习,争取捏出更多好玩的东西。”对砖塑的捏塑,鄄城县实验小学学生崔浩辰充满兴趣。

图:谢新建指导孩子们如何塑形 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谢新建介绍,鄄城砖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鲁西南地区特有的建筑装饰,常放置于屋脊,从清代光绪年间开始,世代相传,代表作品主要有戏曲砖塑和花鸟砖塑两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上,多运用变形、夸张、概括的手法。它不同于天津的砖雕,也不同于广东的灰塑,而是自成一派,保持了传统的民间捏塑和土陶工艺特色。

据了解,鄄城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5项,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近年来,鄄城县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持续在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优良传统文化上下功夫,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研学”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情感。

截至目前,鄄城县共打造市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2处,县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5处。据统计,2023年度,鄄城县各文旅场所共开展研学活动超过100场,涵盖周边县区中小学校,超3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到研学活动中来。此外,鄄城县还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非遗”文化。组织学生到非遗传习所、中国鲁锦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近距离接触非遗,让更多学生了解、学习、传承鄄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任明丽 许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