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盛夏的网络声量,无疑属于毕业季的大学生们。

正如有网友直呼:“不建议毕业典礼整这出,因为我毕业那会没有。”即将走出校园的Z世代们,早已不单单满足于穿上学士服、抛起学士帽的格式化表达,而是极尽所能地展示才华,肆意表达着新一代年轻人的个性与活力。

重要的不是知识灌输,而是参与性体验和独特性记忆。八仙过海、各显其“卷”的大学毕业典礼,也由此成为观察一代新人精神风貌的窗口。

演唱会?毕业典礼!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游人何处追寻长江千万里……”

6月23日,青岛大学体育馆,随着一腔女声从人群中响起,两位女生款款走出,瞬间吸引了整个会场的目光。

如果不是满目皆是的学士服,你可能很难相信,这不是演唱会的现场,而是该校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

恰如网友们“毕业典礼办成了演唱会”的感叹,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典礼,正在加速改变以致辞、讲话和寄语为主体的惯有模式,转而以更加活泼和自由的形式,展现新一代青年大学生的个性与活力,满足新一代青年学子的审美需求。

据了解,青岛大学的“快闪”典礼,迄今已经是第6届。如果说第一届尚有探索性质,那么截至目前,青岛大学已经成为毫无疑问的受益者:年年快闪、屡屡出圈。其典礼不仅成为在校学生的毕业期待,而且成为学校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有其他省属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就坦言,青岛大学的毕业典礼已成为其最好的招生宣传名片。在以“提高生源质量”为导向的招生宣传竞争态势下,此举无疑令兄弟院校羡慕。

无独有偶,作为山东省属高校的领头羊,山东师范大学2024届毕业典礼同样采取了晚会形式。6月25日晚间,长清湖校区图书馆北侧广场,6000余名师生代表齐聚一堂,以音乐、舞蹈、朗诵、武术等节目,表达离别之际的感恩与不舍。

歌声无疑是更直接、更典型的情感表达形态。而我们也注意到,当歌声在毕业典礼中的地位与比重越来越高,校际之间的典礼比拼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形式,也“卷”到了演唱者的身份层级。比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研究生导师们现场唱起《祝你一路顺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演唱阵容里,不仅有附属医院的院长们,更有院士献唱。毫无疑问,当毕业典礼的形式越发多元和多样,发生在人才高度集中的高校之间的“卷”是全方位的。

不甘平庸的青春表达

所谓毕业典礼,主题是毕业,主体是毕业生。从根本上而言,当下毕业典礼形式与内容的转变,与毕业生的群体风貌息息相关。

当前的大学毕业生是典型意义上的“Z世代”。2024届本科毕业生普遍生于2002、2003年,硕士研究生则多出生于2000年左右。作为网络时代的“土著民”和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成果享受者,他们既因网络技术革命和数字技术浪潮而放眼看世界,也因物质富足而更加自立、自信。同时,加速到来的变局时代也让他们更加懂得世界的复杂。独特的成长背景赋予他们更加显著的个性特点,其中尤为突出的便是更加注重情绪感受和自我表达。

就毕业典礼的转变来看,作为Z世代的教育者和成长陪伴者,当下的高校管理者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因时而变。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从“学生唱给母校听”到师生同台演唱,再到师长唱给学生听,毕业典礼上表演者身份的转变,是老师“宠溺”学生的表现,更是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体现。

但这种转变,原因不在于别的,正在于Z世代大学生们的个性转变。

截至目前的2024届毕业典礼上,已经有太多类似的个性化场景冲上热搜,成为众人普遍点赞的对象:

——山东理工大学,毕业生毛文婷在毕业典礼上为女校长簪花戴云肩,“让校长美美地参加我们的毕业典礼”。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授予仪式上,男生掏出香槟与校长共饮,“想做一些快乐的事来铭记这一刻”。无独有偶,烟台大学的学位授予仪式上,一位男生也突然举起酒杯,邀请校领导干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一位博士毕业生头戴“派大星”同款头套,快步走上毕业典礼拨穗仪式的讲台,与学校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军合影留念,迅速火遍全网。

——宁波大学,退役大学生士兵欧阳国俊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发言进行到一半,他突然唱起了军歌《当那一天来临》。台下21名退役大学生也伴着歌声起立、敬礼、跟唱……

这是毕业离校之际的情不自禁,更是当代毕业生个性的极致表现。毫无疑问,与其说是学校改变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改变了学校。

是告别语,更是呼唤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典礼是一代学生的毕业礼,也是一所学校文化氛围的集中体现,和价值理念的输出窗口。

受访的高校人士就坦言,因为毕业季适逢高考分数公布和高考志愿填报期,眼下,毕业典礼已经成为最好的招生宣传内容。尤其是青岛大学的“快闪”走红以来,山东省属高校的同行们就多曾进行探讨,以期借鉴和创新,提升自身的宣传声量。

从网友们的观感来看,师生们酣畅淋漓的情感表达,更容易形成情绪感染。才华横溢的学生、热情洋溢的老师、其乐融融的氛围,共同勾勒出高校的文化脸谱。就像当年很多南方人因为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而选择济南,这种主观性的表达,更容易让注重个性表达和情感体验的青年学子,主动选择这样的学校,以期相遇这样的人、享受这样的氛围。

尤其是在视频内容风起云涌的当下,视频直播的普及应用,让毕业典礼的内容传播更容易破圈传播,触及潜在的生源群体。从这个角度上讲,毕业典礼是毕业生和母校相互诉说的告别语,更是向未来校友们的热情召唤。

访谈中,一些高校人士坦言,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目前高校普遍越来越重视毕业典礼,愿意为毕业典礼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从政府采购平台上公布的数据开看,眼下一些省属高校毕业典礼服务项目的预算额度都达到了百万级别,而其中堪称标配的一个服务内容就是覆盖全网的视频直播。

相对于苦口婆心一般的“寄语时代”,日益“演唱会化”的毕业典礼,看似形式上越来越娱乐化,实际实现了主流价值观念表达方式和传播形式的转变与升级。

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现象是,当前的大学毕业典礼上虽然出现了诸多“突发事件”,但分析来看,绝大多数“突发事件”都表现出了同一种倾向,那就是事件当事人主体行为的“主流性”。比如青岛大学的“快闪”表演,主打歌曲是《精忠报国》;宁波大学毕业生代表在发言中吐口而出的歌声是军歌《当那一天来临》;山东理工大学女生为校长戴上的簪花和云肩,同样是最新流行的传统文化代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主流价值的追随,让学校更有信心相信大学生们个性表达的立场与尺度。这种良性互动无疑对毕业典礼的形式创新奠定基础、提供机会。

毕业典礼日益“娱乐化”的背后,是新一代大学生自我表达方式的流行趋势体现,更是其情绪价值追求的极致表现。整体而言,他们的才华无疑是更丰富的、表达无疑是更洒脱的、立场无疑是更主流的。

既追求个性、不甘平庸,又自信满满、寄情家国,狂欢即若如此,自当让人有所期待吧。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石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