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欢欢 王晓飞

作为流动的文化遗产,开凿至今逾2500年的大运河,经八省汇五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

千百年来,它行经的各个地区秉承着固有的、独特的地灵与文化特质,传承着“动人的、文明的乡愁”,恰如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

昔日运河桥上“人流如织”、桥下“舳舻相继”,如今大运河安徽淮北段这一“世界遗产”又将如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孜运河遗址。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保护优先,水脉连着文脉

日前,人民网记者走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施工现场,只见柳孜运河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四五十名工人挥汗如雨,爬上爬下进行外立面铺设、钢结构焊接,以船桅杆为主体结构的建筑造型正加速成型,以柳孜运河遗址为中心的建设蓝图正逐渐变为实景。

作为大运河遗产点,位于淮北市濉溪县的柳孜运河遗址坐落在通济渠中段,为千年来古运河之谜揭开了谜底,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走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孜运河遗址正进行保护大棚项目建设。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该遗址经过1999年、2012年两次考古发掘,发现唐宋时期的河道、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8艘木质沉船及大批陶瓷器、骨角器、石锚、铜钱等重要文物。1999年,柳孜运河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大运河遗产首先就是要在不破坏的前提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步开发利用。”濉溪县文物局局长李彬说,如今柳孜运河遗址在保护发展中形成一条聚集“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为一体的“大运河文化景观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遗址出土的沉船残片。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2018年5月,中国大运河淮北濉溪柳孜文化园开园。依托柳孜运河遗址核心保护区,文化园在保证遗址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已经建成集生态园林、采摘、水上乐园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目前,柳孜运河桥梁遗址周边的环境整治及景观绿化工程正在建设,未来柳孜运河遗址游客接待中心、研学中心、遗址博物馆、考古模拟体验中心等也将拔地而起,在加速运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同时,也使运河文化古韵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人机拍摄位于淮北市的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外景。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古今共融,传承千年文化瑰宝

从柳孜运河遗址“活化石”中走出,转身步入淮北市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步入了千年前的历史长河。

淮北市博物馆,又称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其中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出土文物,占到了该馆馆藏文物的70%以上,馆内还复原了柳孜运河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抱鞠童瓷塑。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在博物馆中漫步,仿佛置身于一部流动的历史长卷中。参观过程中,记者被展厅中一件千年前的“手办”——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抱鞠童瓷塑所吸引。

据介绍,2012年—201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淮北市博物馆联合对淮北的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了二次发掘,仅2000平方米范围内所发现可复原的遗物有近7000件,其中就有这件国家一级文物。

如今,这件不足6公分,却浑身是看点的古代“手办”,已是淮北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伙不仅喜欢它眉眼细长,圆胖可爱的身形,还有其“青白瓷”清澈细腻、素雅温润的质地,纷纷前来打卡拍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位古装扮相的女孩参观。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淮北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不仅丰富了淮北的文化内涵,也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感受大运河文化的平台。

多年来,淮北市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打造特色最鲜明、环境最优美、保护最完好、利用最充分的大运河遗产淮北段景观带,让运河名城名片“靓”起来,运河生态环境“美”起来,运河文化旅游“火”起来。

“运河名城”淮北正不断书写着更多精彩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