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这个背后到底又有着怎样的缘由?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独特的固体物质,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外观上,天然气水合物如同冰雪,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可燃冰。其化学结构是由水分子通过氢键构成笼状结构,内部包裹着甲烷等小分子气体。在适宜的低温高压环境中,水和天然气可以结合生成这种特殊的化合物。尽管外表看似普通冰块,但其内部蕴藏着大量天然气,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极为可观,因此被视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新能源。

可燃冰的形成条件极为严苛,通常只能在特定的低温高压环境下生成。典型的生成环境包括海底深处和极地永久冻土带,这些地方的低温和高压条件极其适合可燃冰的生成。在这些环境中,水与天然气在特定的物理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逐渐形成稳定的水合物结构。这个过程非常漫长,通常需要成千上万年的时间。因此,可燃冰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存在于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冻土中。这种特殊的形成环境使得可燃冰成为一种稀有而宝贵的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存可燃冰需要特定的条件,因为一旦离开低温高压环境,它会迅速分解,释放出甲烷和水。因此,维持可燃冰的低温高压环境对于其保存和运输至关重要。目前,科学家们已经研究出一些技术手段,能够在常温下保存可燃冰,但这些技术依赖于高成本的制冷设备和压力容器。这些装置确保了可燃冰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不发生分解,从而保持其稳定性。这种保存方法虽然有效,但由于设备昂贵,实际应用仍面临挑战。

中国在可燃冰研究领域起步较早。早在1999年,中国就设立了可燃冰国家研究项目,旨在探索这一新型能源的潜力。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可燃冰勘探和开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青藏高原、祁连山和南海等地,均发现了大量的可燃冰资源。这些发现不仅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能源储备,也为全球能源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新的方向。

青藏高原是中国可燃冰资源的主要发现地之一。这一地区地处高原,气温低,地质构造复杂,适合可燃冰的形成。近年来,科学家们在青藏高原、祁连山地区是中国可燃冰资源的重要发现地。而南海海域辽阔,水深较大,海底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燃冰资源具有显著优势,预示着它将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可燃冰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不仅存在于深海沉积物中,还广泛分布于极地冻土和高原地区。这些地区的复杂地质条件为可燃冰的形成提供了理想的环境,使得其储量十分可观。相比于传统天然气资源,可燃冰的勘探相对简单,且开采成本相对较低,具备明显的经济优势。这些特性使得可燃冰成为未来能源的重要候选者。

可燃冰的运输成本和建设投入较低。与传统的天然气管道运输和液化天然气相比,可燃冰的运输成本更低。由于其高能量密度,在运输过程中占用的空间更少,成本效益更高。此外,可燃冰的建设投入相对较少,开采和加工设备相对简单,投资回报率高。

可燃冰具有高能量密度和综合效益。每单位可燃冰中含有的天然气能量密度较高,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在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的性价比更高,是一种高效的能源形式。相比液化天然气,可燃冰在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尽管可燃冰资源优势明显,但其开发和利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其开采过程伴随着极高的风险。和煤矿等高危行业类似,可燃冰开采具有极高的风险性质。由于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冻土带等环境,这些地方地质条件复杂,开采作业难度大,危险性高。

南海区域地处板块交界处,地震和海底火山活动频繁,海底开采活动可能引发海床塌陷,导致严重的地质灾害。此外,海底沉积物中存在的可燃冰层一旦被破坏,可能导致海底滑坡和泥流,这不仅会对开采设备和人员造成直接威胁,还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可燃冰中富含甲烷气体,若在开采过程中发生泄漏,将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甲烷作为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远高于二氧化碳,一旦大量释放,将显著加剧全球变暖,导致不可预测的气候变化。此外,甲烷泄漏还会影响局部空气质量,进而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可燃冰时,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防止甲烷泄漏,以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

深海生态系统以其脆弱性而著称,任何海底开采活动都会对其造成严重的扰动。海底沉积物的搅动不仅破坏了栖息地,也会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开采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和化学物质可能导致海水污染,进一步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条件。这些破坏性活动不仅影响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还可能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海底开采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尽量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极地和高原地区进行可燃冰开采,可能对当地的植被和动物产生灭绝性影响。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敏感,一旦被破坏,恢复难度极大。因此,在进行可燃冰开采时,必须充分评估环境影响,并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确保生态系统的保护。

可燃冰的高综合成本也是其开发利用的一大障碍。可燃冰的开采技术挑战巨大。可燃冰中的甲烷气体被包裹在水合物结构中,需要通过特殊的技术手段将甲烷从可燃冰中提取。这一过程不仅技术复杂,而且成本高昂。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了一些可行的开采技术,但在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方面仍面临众多技术挑战。开采可燃冰时,需要克服低温高压环境下的设备维护和操作难题,这显著增加了开采的复杂性和成本。

从经济角度来看,开采、运输和使用可燃冰的总成本远高于传统天然气。在开采阶段,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设备采购和技术研发,以确保能够在极端环境中进行有效操作。运输过程中,为了保持可燃冰的低温高压状态,必须采用专门的运输设备和技术,这进一步推高了运输成本。在使用阶段,提取出的甲烷还需进行额外处理,以达到使用标准,这又增加了额外的处理费用。

普京访华不仅标志着中俄关系的进一步深化,还激发了外界对俄罗斯扩大对华天然气出口的预期。在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在可燃冰技术的竞争中,中、美、欧各国均展现出独特优势。中国在可燃冰的勘探和开采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化应用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美国在技术研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实现大规模应用时也遇到了诸多挑战。尽管欧洲在技术和政策支持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其在实际应用和推广方面仍需努力。

中、美、欧等国在可燃冰技术上的不同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反映出各国在应对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时所采取的多样化策略。这种多样性不仅促进了技术进步,也为未来的国际能源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欧洲则在环保技术和政策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可燃冰开采技术方面相对薄弱。因此,加强国际合作,互相借鉴先进经验,推动全球可燃冰技术的发展,是实现可燃冰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必由之路。

政府、企业及社会资本在可燃冰研发领域的合作需求也日益迫切。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引导者,应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可燃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同时,社会资本也应积极参与,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可燃冰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通过多方合作,推动可燃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