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的话题火爆,实在太不让人意外了。

尤其是当互联网充斥着空虚、无聊又急切的情绪的时候。

有太多“看不懂”的爆火

南京阿嫲用速溶咖啡粉冲咖啡,引得网友大排长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有才一人带火整个菏泽南站,最后引发“群魔乱舞”的争议,菏泽南站也不再允许直播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普通人于文亮,据说是他的视频治好了“平凡羞耻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薄冰叔”,不知道为什么一夜之间刷屏朋友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像是在互联网话题枯竭之时,被强行打造出来的流量神话,既火爆,又速朽。

相比之下。

姜萍的热度就“看得懂”太多了。

她的身上,充满了话题性和戏剧性

中专生,以全球第12名的成绩入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

名单上。

清华、北大、剑桥、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等知名大学中间,不可置信地插入

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反差感。

而这新闻中,几乎囊括了中国人最关注的议题:

教育、公平、逆袭、性别、科学人才……

不火,才怪。

但Sir说“看得懂”,也仅限于这个新闻的初期。

后续发展,逐渐就“看不懂”了。

没人能预料到,一件如此简单的事,能衍生出如此分裂的舆情。

有反思筛选制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开始“抢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大的分裂,来自于对姜萍成绩的质疑。

有网友列举书写错误,质疑其竞赛成绩可能作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大硕士愿意赌上500万元。

今天最新的消息是,37名入围阿里数学竞赛的选手发表公开信,要求公开姜萍的预赛答卷。

有人说质疑姜萍的是“嫉妒心”,是“学历歧视”。

也有人称这是“求真务实”,“打破砂锅问到底”。

想要声明,Sir今天不打算争论真假问题。

不是故意避重就轻。

也不是认为这个问题不应该谈。

浅浅引用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凡是能说的应该尽可能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应该保持沉默。

第一,Sir不认为自己的数学水平,可以独立对这件事做出判断。

第二,目前的信息并不充分,并不足以一锤定音。而且复赛(闭卷)已经于上周六举行,怀有疑问的网友不妨等待复赛成绩公布,会比目前这个节点更有说服力。

那么。

在争议的漩涡平息之前,就没有可以讨论的吗?

无论如何,有一个问题是可以确定的

鸿沟。

这是目前整件事中,无可争议的一点。

01

鸿沟在人与人之间

其实无论是支持姜萍也好,质疑她也罢,两种声音之所以能够吵得沸反盈天。

大家关注的都不是单纯的数学。

而是这个竞赛背后,横亘的鸿沟。

戏曲《女驸马》这么唱过: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误会。

Sir引用这一段并不是要谈性别问题。

虽然表面上看,这是在说巾帼不让须眉,很符合今天的观念。

但创作者真的是为了宣扬平等吗?

统治者又真的会去想,为了更多地吸纳人才,开放让女性参加科举吗?

很遗憾,都不是的。

戏里唱得再好,现实的鸿沟纹丝不动。

甚至,戏里唱的根本也不是打破鸿沟,而是确认、赏玩鸿沟。

因为只有这道鸿沟越深。

一个特技演员从上面飞跃时,才更惊险,更又戏剧性。

而一旦这种鸿沟削弱了。

那么戏剧性就消失了,这出戏也不吸引人了。

那么回到今天姜萍身上。

她所处的鸿沟是什么?

是能让人上天或入地的教育体系。

教育按照成绩,选拔合适的人才,进入到不同领域,这本是正常的。

但让人焦灼的在于。

考试划分出来的不仅是学习能力,甚至也不仅是未来的收入前景。

而是能直接划分出人格的高低。

好的大学,是天之骄子,是社会中流砥柱。

不够格的大学里,如二本院校的老师黄灯所说,她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卑感和意义缺失感,觉得自己就像“工业废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中专、技校的学生,就更不言而喻了。

大家有多期待看到从中专到顶级名校的跨越。

就意味着这道教育的鸿沟,有多么的威严险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想想家长关注的话题:

中学分流。

每当提起这个话题,总有人会说参考德国经验。

可问题是,在收入相对平均的德国,一个水泥工的工资并不比大学教授差太多,社会上也不存在普遍的对技术教育和体力劳动者的歧视。

而且就算是分流,也不是没有回头路可走。

比如实科中学和综合中学毕业后,本来是进入到职业学校的。

但如果他们成绩比较好,想改换赛道的话,也可以转入文理中学,参加会考,申请进入研究型大学。

换而言之,机会的大门并不因为分流而关闭。

但。

像姜萍这样的中专生,现实里想要转入高中,参加高考,圆大学梦。

可能性有多少?(如果不是这场考试引发全民关注的话)

中国的学生始终都如履薄冰。

每一次考试都在区分出,谁是优胜者,谁是loser,谁是人才,谁是耗材。

最后到了高考

被称之为,“一考定终身”。

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机会的收紧,是可能性的坍缩,一旦被定格就再也没有多少改变的余地。

这种森严的、确定无疑的鸿沟,压抑我们多时。

也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唤,一出飞鸿沟的爽剧,来作为情感的宣泄。

再叠加上姜萍的家庭背景。

她出身农村,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年事已高,找不到工作;

她中考分数621分,却因为学费太高放弃了高中,转而选择免除部分学杂费的中专;

她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是想要学一门实用的手艺,早日进社会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天才的降临,改变人生,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

是大家的期盼。

同样的爽文叙事,放在数学界是姜萍,放在跳水界是全红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当然愿意祝福她们。

但似乎也是因为,我们更多的人对鸿沟无能为力。

02

鸿沟在人的心里

不仅中专和大学之间有壁。

还有一层壁是

大家习惯认为,一个中专生不可能和高等数学发生关系。

一个被忽略事实是。

除了姜萍,在通过阿里数学初赛的选手里面,也有很多人不是名牌大学出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是。

连背靠机构都没有的非科班爱好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咦,好熟悉的名字。

何金银。

他不就是《破坏之王》的主角,那个星爷饰演的底层小角色。

为了心之所爱,选择拜魔鬼筋肉人为师,苦练秘技无敌风火轮,最终打败代表权威的大师兄,抱得美人归,走上人生巅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扯远了。

说回到这件事折射出的另一种心态

学习,是必须要有产出比的。

还记得几年前,衡水中学的张锡峰同学,他曾经在某节目上演讲,因为一句“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此番言论,在高考期间引起轩然大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呢?

进入浙江大学学习计算机的他。

最近接受采访,在镜头前坦然承认自己不喜欢现在的专业,又面临快毕业但找不到实习和工作的焦虑,非常痛苦。

不光一身的“战狼”气息没了。

曾经“拱白菜”的雄心壮志,也变成了嘴里自嘲的年少轻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传统标准下对成功的定义,是非常严格的。

想出人头地就得赚大钱,想年薪百万就得上名校,想上名校就得好好备考,想考试成功就得好好念书……

没有功利,只是学,可能吗?

这便是姜萍给大众带来的冲突感。

一个中专生,只有着天才的数学能力,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功名,不对劲

她为什么学着高等数学。

却还过着“低等人生”?

这当然是在为姜萍鸣不平。

可反过来说,这种逻辑下是否也默认了

普通人,注定只能限制在平庸的身份里,做一颗只发挥功用的螺丝钉,而不可能与一切超越自我的“高级”发生连接?

不管是数学也好,天文也好,艺术也好。

如果我们认为普通人注定不可能有天赋。

那么我们其实是用内心的鸿沟,为自己画地为牢。

因为我们忘了。

功用之外,还有热爱。

纪录片《徒手攀岩》,亚历克斯·霍诺德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完成了一项人类的壮举

徒手攀登酋长岩。

高达914米,几乎是完全笔直的峭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在攀岩之外,他只是nobody。

但并不妨碍,他为自己的梦想全力以赴。

哪怕这样的梦想,不是为了得到任何东西,他只是登顶,然后徒步下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奥运会中。

也屡见不鲜业余选手。

在2021年,奥地利女车手安娜·基森霍夫夺得东京奥运会女子公路大组赛金牌,她独自进行训练,通过科学的计划和自我毅力取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哪怕就是在阿里的数学竞赛。

也早就说过,数学并不一定高高在上,任何人都可以学习、钻研。

去年官方也发布过视频,介绍的一位参赛选手是快递小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故事中,没有多少爽文成分。

却是平凡中真实闪烁的光芒。

每天上班之余,抽出时间思考数学问题。

一个问题研究两三周,晚上熬到两三点,只为了等待一个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学是使人孤独的,因为理解的人确实不多。

但孤独,也让人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没有。

鸿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可越雷池一步。

每个人都可以好奇,都可以痴迷,也都可以发掘自己超越常人的天赋。

被“浪费”,被打压的,不只一个姜萍。

也是那些。

被灌输“你只是三等品”“你这辈子就这样了”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者。

也是每一个,活得固步自封的我们。

你是否还记得。

《海上钢琴师》的1900。

他喜欢弹琴喜欢到可以随着一艘船走遍世界。

哪怕将自己的人生全花在钢琴上也无怨无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完美的日子》。

役所广司饰演的厕所清洁工,收入不高。

但依然坚持胶片摄影、听磁带、在晚上看字很小的书这样小众的爱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帕特森》。

巴士司机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把想到的诗句记录在上面,却从未打算要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萍也是一样。

且不说她未来的成就如何。

起码现在的她,已经拥有了许多人不曾拥有的,对数学源源不竭的热爱。

至于以后的职业也好,成就也好,能否跨越阶层也好。

那些都是遥远的后话,也不该是我们就此用来审判一个孩子热爱的工具。

哪怕她没有成为别人心里的“姜神”,也依然可以拥有自己的月亮与六便士。

而大家所能做的。

是鼓励他人。

也更不能忘记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