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将要对全军干部进行“军衔评级”,这对于每位军人来说,都是一辈子的荣耀。

只是,军委开会时,唯独对一位干部的评级拿不定主意。

“刘子奇这位同志,入党的时间很早,最初就担任师长职务,资历和威望都很高,并不逊色于某些元帅级别的领导;但是后来,阴差阳错各种原因,二十年来他一直在师团级别打转,职级没上去,甚至一些部下的职级都比他高了。那么,该给他定一个什么军衔为好呢?”

一时间,军委会议竟然下不了结论。

最后,毛泽东找来罗荣桓元帅,特别交代道:

“你亲自去找刘子奇,和他面谈,征询他的意见,问他想要什么级别的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刘子奇,究竟“奇”在哪里?乃至于军委开会也定不下来?需要毛主席专门交代征询他的意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的人生经历。

1 成长环境塑造奉献品质,为了革命不计个人得失

1900年,刘子奇生在湖南浏阳的一个贫困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共有7个,他排行老三,上面有一哥一姐,下面都是妹妹,由于他哥哥患有残疾,所以刘子奇成了家里唯一能干活的男孩子。

在他13岁时,就去纺织厂做工。

工厂里夏天闷热,冬天阴冷,而且在纺织机上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一坐至少12个小时。刘子奇小小年纪,咬着牙挺了过来,他知道,自己必须努力赚钱,拿回家里贴补家用。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他养成了甘于奉献的品质——

凡有好处,都先让给残疾的哥哥、幼小的妹妹们,自己总是默默地排在最后;凡需付出的,他都是第一个挑起重担的人,冲在最前面,为家人们承受一切重担。

这种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刘子奇19岁那年,因为发生灾荒,家人们都饿死了,剩下的唯一两个妹妹也长大被迫嫁人,他也只好离开老家,去往外地谋生。

1927年,刘子奇加入了共产党。

他依稀记得那天,站在台下,听着红军干部在台上慷慨激昂地演讲:

“乡亲们,今天的中国,已经到了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地步!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灾荒频繁发生,人民没有饭吃,活活被饿死,上层的权贵们却还在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并举起屠刀残杀我们。这样的国民党政府,是多么腐败不堪!我们唯有团结起来,在苏维埃的带领下,在红军的组织下,才能夺回自己的劳动果实,人民才能翻身作主!”

这段话,让他记在心里一辈子。

时隔半个世纪后,刘子奇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还能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演讲内容,他说:“那时的我还是个半文盲,不懂时事,可是听见红军的这番演讲,顿时在我心中燃起一团火,好像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于是,当天我就加入了红军,后来又积极入党,成为了一名革命干部。”

很快,刘子奇在党内就崭露头角,他吃苦耐劳、甘当责任的品质,在此时发挥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就在这一年,1927年是我党最低谷的时期——

蒋介石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我党人士,共产党员大批牺牲,许多工作都不得不转入地下。

大城市发展不下去了,只能去往农村,去发动底层群众,建立一种“亦兵亦民”的组织——赤卫队,这种组织是把当地的农民团结起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准军事化训练。

但当时,有些党员不愿去艰苦的农村,只想留在城市里。在一次党代会上,许多干部们都不表态,只有刘子奇第一个说道:“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见多了贫困,我愿意去农村组织当地群众,为我们的革命延续更多的火种!”

就这样,自告奋勇的刘子奇回到了老家——湖南浏阳的农村地区,建立起了“浏阳赤卫队”,在农忙时带领大家生产粮食,在战斗时配合搞武装斗争。

不到一年时间里,加入的群众数量翻了一倍,形势可谓是蒸蒸日上。他被推举为浏阳片区自卫军第二师的师长,此时的他不过才22岁年纪,可谓是“开局就是师长级别”,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成为了我党人才中的佼佼者!

按照正常的发展路径,刘子奇的上升渠道应该是前途无量的。

如此年轻就拥有高位,从我党的历史来看,将来无论是在资历、还是人脉、资源各方面,在日后都会是将帅一级的领导者。

然而,在1932年,刘子奇竟然主动提出:暂时辞去师长的职务,去红军大学里进行学习。

当时他手下的几个团长都急了,连忙来劝告:“别人都是把军权紧握在自己手里,刘师长你怎么却主动放弃职务?要去重新做个红军学生呢?”

刘子奇却说:“我当师长这两年来,虽然带领大家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也深感文化知识不足。尤其是去年攻打长沙时,在指挥过程中,看不懂地形图、对电报理解不到位、思维应变能力不足,这让我下定决心,要多学知识来武装自己。

下属们说:“可是,你走了之后,咱们师就群龙无首,别人会捷足先登,这都是你自己打下的团队,怎么就拱手让人了呢?”

刘子奇却摇摇头,淡然回以微笑:

“可不能这么说,我们红军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无论哪支队伍,都只属于党、属于人民,并不属于我们某个人。即使我离开了咱们师,也会有新的干部把它发展壮大,我以后也会听从组织安排,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归根结底,我们都要本着一颗‘公心’,只要是为天下人干革命,就不会在意个人的得失!”

就这样,刘子奇主动放弃了师长的职务,放弃了他自己组建的部队,进了红军大学进行学习。他的这种“不争不抢,甘愿奉献”的性格,将在后来影响他的一生。

2 主动为下属担责任,虽然降级却尽心尽责

在红军大学里,刘子奇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对于他这样一个穷困家庭出身来说,能在成年后获得学习的机会,实在太难得了。

八个月后,刘子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重新回到了作战部队。

但是,按照规定,要调整岗位,于是,他被任命为了湘赣独立5师13团的团长,成了一名团级干部——照理说,从“师长”降到“团长”,一般人都很难接受,而且自己并没有犯过错误,怎么能被降级呢?可刘子奇并不在意,听从组织的安排,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尽心尽责。

在团长的位置上,刘子奇满怀热情,尤其经过红军大学的学习之后,他的视野更宽阔了,思考问题也更全面了,对于作战地形图、作战计划安排等非常熟练,训练出了缜密的思维来,使得他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好几场精彩的战役。

于是,短短一年后的1933年,由于他战功显著,组织得力,又重新升为“师级干部”,成为了湘鄂川黔军区3师的师长。

无论是担任团长、还是师长,刘子奇都不改初心,始终兢兢业业的奋斗着。

当再次成为师长后,他也更加爱护下属的几个团,毕竟,自己是从团长当过来的,能体会到团级干部的心情。所以,每次遇到有功劳时,他都让下属们去博取,自己总是默默地做支撑,这感觉,就好像大家庭里的长子一样,永远照顾着自己的弟弟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