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气存风骨 恩师永难忘

——怀念郑怀兴老师

五月底的长安城,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时紧时缓。忙碌教学后回到家里,独自看着客厅悬挂的《关中晓月》油画,不由泪如泉涌,难以抑制的情感瞬间爆发。

郑怀兴老师去世后,我时常会想起他。难过之余,总觉得他走得太早,戏曲界也因他的离去而留下了很多遗憾。

我一直相信人和人的相识、人与戏的相遇都有着奇妙的缘分。与郑老师结缘,一来感谢李春喜老师,二来是因为我要创作一部关于秦商题材的剧本。

2015年10月,我作为陕西代表团中唯一一位戏曲演员,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演出秦腔《天女散花》。交流中,同行的老师都建议我应该做一部有地方特色、讲述本土文化故事的剧目,其中被誉为“秦商研究第一人”的李刚教授,就给我讲了很多秦商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当讲到安吴寡妇时,我的眼睛亮了!因为我曾关注过这个题材,但因新剧投资太大就被搁置了。“喜欢就去做,一切都会随之而来的”,李刚教授的鼓励深深触动了我。

回到西安我就和身边的老师交流,大家一致建议让郑怀兴老师来写这个题材, 理由是“他的作品无不透露着当代文人的家国情怀,秦商这样的题材需要这种豪气和正气”。我电话联系了李春喜老师,说了我的想法,并请他帮忙邀请郑老师。不久有了回复,郑老师说先看看相关资料。我把收集的资料以及朋友推荐的书籍,一并寄给了郑老师。老师看后回复道,他对安吴寡妇这个女商人的故事很感兴趣,“有戏可写”。于是,新资料再次寄出、老师决定来西安采风……我高兴坏了,数着日子盼他到来,我看到了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怀兴一行到陕西采风

同年12月24日,老师携夫人来到西安,见面的一刹那,顿感亲切,没有一点生疏感。在李春喜、李刚、杨云峰等专家的陪同下,我们赴三原、泾阳、礼泉等地考察,郑老师提出了将“关学”代表人物刘古愚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戏中,以增强作品的文化背景。“秦人‘尚气概,先勇力而忘死轻生’、‘忠信沉毅’的性格,秦商崇尚节俭、不欺不诈、感恩图报的特点,关学的影响”……大量信息源源不绝地走入我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怀兴一行到陕西采风

采风路上,郑老师非常细致,每到一地,大到建筑布局,小到一砖一瓦,都能讲出很多故事。不论是盛景如故还是荒芜凄凉,郑老师总要到那片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感受那久远的印迹。“这是发自灵魂的呼喊”,老腔的粗犷与豪迈以及原生特色震撼着他;“每一座建筑都有主人的追求风格”,关中民俗博物院中的院落,深深地吸引着这位南方来的文人才子;“陕西文化的厚重与深远让人叹为观止”,这次采风,收获了太多太多。这期间还抽空看了我好多戏的视频,郑老师终于决定写这个题材,“你是个难得的文武双全又很踏实执着的演员,陕西的关学文化和安吴寡妇的故事很吸引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怀兴一行到陕西采风

按照惯例,我们应该签订合作意向书,并支付定金。郑老师却再三婉言谢绝:“我先写,觉得满意了,再说。你现在很困难,不用考虑费用问题。”我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眼泪不停地流下来。

郑老师回去后不久就把剧本发了过来。我惊叹于老师的才华和创作速度,抱着剧本一口气读完。老师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又在“可能发生”之处大胆地进行了艺术虚构与思想开掘,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戏剧冲突来表现这些形而上的东西,不刻意,却润物无声地给人以思考。

随后的日子,微信成了我们频繁沟通的主要方式。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剧本整体的思想表达,帮我梳理人物内心的复杂心情,如女主角拜见恩师时的表达方式、与官府大人的智慧对答、面见慈禧时不同阶段的心理活动。同时,老师也在不断地修改着剧本,哪怕修改一两个字,都会给我讲一下内在的含义。

本子出来了,但排演经费何处寻?这是当时困扰我最大的问题。郑老师安慰说:“我知道你困难,剧本稿费就别考虑了,协议上就是写一元钱都可以!”我的眼泪像决堤的洪水再次落下:“我努力争取排出来,万一无法搬上舞台,我一定按老师的稿费标准买下这个剧本,把它供起来,因为这是您费心给我量身定做的!我不能辜负您的厚爱!”老师却笑着说:“继续努力,一定会成功的”。

在各方的支持帮助下,我和周至县剧团合作申请了国家艺术基金,剧本的思想高度和人文精神的影响,得到专家的肯定,获得了立项扶持。这部融合了众多好心人心血的秦腔《关中晓月》,终于可以开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怀兴在《关中晓月》北京研讨会上发言

在王晓鹰导演的指导下,何红星负责具体排练工作。我们不断跟郑老师汇报着排练进度,他听后总是给予鼓励和帮助。首演和彩排,我请来了老师和夫人,他看后很高兴,说舞台呈现比他想象得还要好,对女主人公商英的塑造非常成功。之后,《关中晓月》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老师说:“《关中晓月》弘扬了真善美,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势,坚守了中华审美风范,戏剧性很强。这部戏刚搬上舞台,还有进一步加工的广阔空间,但它已经立起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老师说:“结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通过一个文化人的生死转机,从一个小女子内心激发的义举,将她的情感变迁嵌入大历史背景下,展示历史交替时期文化命脉的存续。同时,剧作延续并极大地发挥了郑怀兴‘写心’戏剧的创作手法,成为当前古装戏创作的重要成果。”此外还有很多老师都给予了肯定和合理的建议,郑老师都一一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怀兴在《关中晓月》西安研讨会上发言

十年磨一戏。就这样,我们在西安、兰州、银川、上海以及很多高校巡演。两度进京公演,并邀请专家研讨,边演边改,打磨提升。2018年,《关中晓月》获得《人民日报》提名艺术精品剧目;2020年,我凭借《关中晓月》女主角商英一角儿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主角奖、饰演慈禧的侯红琴获得配角奖。这对我们整个团队都是莫大的鼓励!同时,随着《关中晓月》的排演,周至县剧团一次次走入大众视野,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年轻人也得到了历练。可以说,没有郑老师就没有《关中晓月》,我们因这部戏结下了很深很深的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中晓月》西安首演合影

后来,我们在成都演出《焚香记》,郑老师和夫人现场助阵。著名编剧徐棻老师和郑老师蜀地相逢,一起探讨着戏曲的现状,思考着戏曲未来的发展。在福建演出《红梢林》,我和红星专程去仙游看望了老师,老师鼓励我好好演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继续学习提升自己。“如果有好的题材,您老一定帮我创作”,老师欣然答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怀兴在成都观看《焚香记》

之后,我和老师一直保持微信交流。2023年5月17日,我发信息问候,等了很久没见老师回复。我心里便忐忑不安,因为平时老师总是很快回复,即使忙碌,也会在忙完的第一时间给我回信。我联系了老师的女儿,方知老师生病了,我恨不得马上到现场看望。“病情已稳定,让他好好休养,日后再来”。说实话,不能前去探望老师,我的心里还是挺难过的,只能隔三差五和老师女儿联系,问询康复情况。

去年10月份,老师来西安治疗,我和红星去接他。看到他坐在轮椅上兴奋地向我们招手,我强忍泪水,拉着老师的手说“您的状态很好啊”!老师很喜欢红星,一路拉着他的手,不停地说着话。在西安的这段时光,老师每次见到我们,就像小孩一样开心,和红星一起玩游戏,说他的剧本;我们邀请他吃饭,他总说不用,还叮嘱我们好好工作,别操心他。看着老师状态一天天恢复,我们很开心。

老师离开西安时,我在外地演出,红星送他到高铁站,老师还不停地说谢谢我们!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做得很不够、很不够!我甚至天真地想:如果我是医术高超的医生,该有多好啊!

12月13日中午,我刚从北京回到家,就得知老师故去的消息。我一个人在家哭得不能自持,忍着悲痛给红星打电话说去祭拜。“你明天还要去银川演出”,红星声音很低很沉。不去,我心里一辈子过不去!在这种心态下,我们去了福建,在齐仕明兄长的帮助下来到了仙游。看到守灵的老师女儿,我紧紧地抱着她,一句话没有,只是哭。看着老师安详地躺在那里,像睡着了一样,只是阵阵梵音提醒着我老师已去。我磕了九个响头,泪水止不住地流。夫人见状,安慰我别难过,“这么远的跑来太辛苦了,去酒店休息一下”。“我想去老师的书房呆一会儿”……看着整面墙的书籍和空空的桌椅,我心里空落落的,发呆好久。

听着梵音,我也一遍遍念着,我真的希望老师能位列仙班!一身正气、有传统文人风骨的郑怀兴老师将和他的作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关中晓月》结尾,商英诵读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成为这部戏的点睛之笔,其精神内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秦人的思想,也为秦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先生人文精神的呈现!这些精神将与时代同行!

雨落成文,泪滴成思。老师的真、善,老师精神的纯净以及内心的宁静和强大,将会一直影响着我。我愿以先生为榜样,做一个追求纯粹艺术精神的戏曲人!

(作者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卢巍

设计制作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